|
在一个雨后初霁的下午,找了一处废弃的民房,进行了第一次沙袋灭火实验。
没想到的是:灭火效果出奇的好,4只沙袋前后二十几秒就解决问题,当然,出于安全保守考虑,此次仅设置了少许可燃物。现实中的火势当然比这要大,环境也比这复杂,情况可能更危急,距离也可能更遥远,然而一切也取决于发现火情的时间,毕竟无论再大的火,都是从一把小火演变而来。如果总是想着去扑救各种大火,那么永远也找不到火灾问题的根源。勿以火小而不为,勿以大火而为之。
反过来想:在不同的场景当中,如果有更多的人手,那么,无论是数量还是投送速率,还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如果只是应对发现及时的初期突发火情,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力量以及当时所能寻得的灭火剂数量,应该足以应对。
整个沙子灭火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烟雾,这一点比干粉、水雾要强,要知道,因为灭火剂喷洒,额外形成的粉尘、水雾与火灾燃烧所产生的烟雾混杂交织在一起,不仅干扰视线,看不清火源,还会影响到救援人员以及被困人员的呼吸,并干扰到整体灭火工作的连续进行,在密闭的空间内影响尤甚,由此贻误先机,灭火剂投送的速度越快,则越能够抑制燃烧烟雾的产生速率。
不同灭火剂使用方式的一个重要的差别在于起火之后必需的准备时间:有时明明面对的只是一把小火,只需要少量灭火剂就能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如果还要耗费时间去四下寻找、搬运灭火剂,或者铺设水带等一系列操作,实际有可能连这点儿准备时间都耗不起,等到条件都具备了,先机也许就错过了。
每天都有很多火灾发生,但是落实到个体,遇到火灾的概率微乎其微,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用户都不会提前去预备大量的灭火剂,从而导致实战中往往发现灭火剂不够用,所以,只有成本近乎为零的灭火剂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窘状,有效缩短搬运距离。
在大多数消防人的心理当中,实际的火势不会这么小,所以这点灭火剂有可能不够。但实际问题是:因为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一定数量灭火剂的及时介入,导致人们经常所看到的、掏出手机所拍下的视频当中,火势都比较大。然而,一旦灭火沙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大量普及,这一现象极有可能得到改观,因为灭火行动得以随时、随地快速有效实施,能够及时阻断或控制火势的“任意”蔓延,故我们所看到的未必就是火灾原本该有的“样子”,小火依然会常来,大火却未必常见。
新技术有可能在人们眼前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火灾世界。
灭火实验之前的准备工作,在现实的场景中,这些工作完全可以提前就做好,在建筑空间内如何结合潜在火险隐患进行配置等方面,充分发挥出个人与集体的智慧。
沙袋的包装也可以进行改良,便于单人更容易一次性携带更多的数量。
灭火之后的火场,塑料袋包装已被熔融,起火部位已被泄漏出来的沙子所压埋覆盖。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