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时都在强调防火工作,可是现实中仍然大小火灾不断,伤人亡人事故并不鲜见,大量财产损失更不在话下。即使是将来,火灾仍将是一种常态,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火灾这一问题?
火灾造成伤亡及损失这一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唯一可努力的方向是减少概率,假如目前的火灾亡人率为1人/百万人.年,那么有没有可能降至1人/千万人.年?这应该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然后再谈减损。
建筑起火并不可怕,但要想确保无人员伤亡,一般取决于下列条件:建筑结构特点、可燃物分布、逃生条件与设施,预警系统(包括人员发现并预警)、现场灭火能力等。
然而在上述因素中,前几项未必能一下子得到改善,唯有灭火能力的发挥成为一个可供自由调节的因素,并且最有可能发挥出显著效果,因为灭火的效果越好,灭火行动开展越及时,就可以为逃生赢得更多时间,从而使成功逃生的概率变得更趋近1这一极值。从减少伤亡损失的角度看,火灾是一个概率问题。
再说到灭火,核心永远是灭火剂,所有的灭火产品与技术都是围绕灭火剂展开,成本又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要素,针对火灾这种大范围随机存在且根本无法预测的事件,哪怕效能再好的产品,如果受制于成本因素而无法大面积普及推广,那么自然也谈不上对于降低伤亡概率有所贡献。
以消防水为例,作为主打灭火剂,已经足够廉价易得,但是围绕水能够流动起来的这套系统并不便宜,操作维护也不简单,所以在很多关键时刻无水可用,灭火工作由此一度陷入停滞并延迟。再打个比方,假使无人机灭火效果再好,能否每个小区甚至每栋楼都配上一架?火灾监控再智能,在各类建筑中能否全面覆盖?就算是最常用的灭火器仍然远远不能满足这样的密度分布要求。从经济角度看,火灾是一个成本问题,需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去防范和应对无限存在且有可能被无限放大的风险。
无恃火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火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除了要“有”灭火剂,而且必须好“用”且速度快,相对于不断变化的火势,始终能体现出数量优势,由此占据时间优势,预判灭火实战效果的标准:势险且节短。要知道灭火好比打仗,从来就不可能以少胜多,只能是以多胜少。从作战研究的角度看,火灾是一个众寡问题。
火灾并不是纠结哪一类灭火剂能不能灭火的技术问题(所有灭火剂都能够灭火),也不是灭火剂相互间的效果比较,火灾问题最终演变成一个关于灭火剂的物流问题,这必将成为所有问题的核心。也就是说:随时随地发生火灾,不管你用哪一种灭火剂,只看哪一种灭火剂能以最快的速度到场?并且尽可能的多多益善?
要想有效降低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灭火剂的物流效率成为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说到物流,必然又要与成本、存储、包装、保养、运输、投送、动力、可靠、安全联系起来,任何一个因素考虑不周全,火灾依然是老大难问题。
作为火灾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当低层建筑都能做到火灾事故绝对零伤亡,那么高层地下以及更复杂的建筑结构才有更大生还希望;只有当即时发现的火灾都能够被有效控制,那么才有能力去考虑发现滞后的火灾如何处置;只有当白天发生的火灾均不会造成人员伤亡,才有可能谈及在夜晚有更多的人获救;只有当常见类型的可燃物火灾都能“束手就擒”,才有把握去应对燃烧危险性更大的火灾;只有当人的安全问题能够达到一个基本满意的程度,火灾带来的财产损失才会随之降低;只有当一群人做到不致于自乱阵脚,才会有一个人面对火灾时的处置有方。
当然,火灾还可以看做是安全问题、数学问题、哲学问题、管理问题、历史问题、社会问题、环保问题、医学问题、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甚至是艺术问题,然而彻底认清火灾问题的核心与本质,提出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是解决火灾问题迈出的第一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