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5中谷有蓷·總69

已有 1673 次阅读 2023-6-7 18:12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凶年饑饉情若絲,

夫婦遽棄善參差。

王政世亂民之淚,

益母草燥散殘枝。*

*和秦觀《春日》韻: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秦觀(1049-1100),字少遊,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北宋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縣人。宋哲宋元祐初,因蘇軾推薦任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秦是當時著名詞人詩人,受蘇軾賞識,為蘇門四學士(受蘇軾獎勵和培養的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lěi))之一。有《淮海集》40卷。一夕,一夜。霽音劑,本指雨停,這裡指天放晴日光如初。

目次:一、原詩  二、中谷有蓷·小序  三、章字詞解  四、譯詩

*文中帶*號者為拙筆所加。

一、原詩

共三章,每章六句

·中谷有蓷(tuī),暵(hàn)其幹矣。有女仳(pǐ)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嘅其脩(xiū)矣。有女仳离,條其歗(xiū)矣。條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嘅其濕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二、中谷有蓷·小序

《序》:“《中谷有蓷》,閔周也。夫婦日以衰薄,凶年饑饉,室家相棄爾。

陸音義:“蓷,吐雷反。《爾雅》云:‘鵻’(*zhuī古書上指鵓鴣bó gū)也。《韓詩》云:‘茺蔚’(chōng wèi益母草)也。《廣雅》又名‘益母’。饑,居疑反,穀不熟。謹音覲,蔬不熟。”標點

孔疏:“作《中谷有蓷》詩者,言閔周也。平王之時,民人夫婦之恩日日益以衰薄,雖薄未至棄絶,遭遇凶年饑饉,遂室家相離棄耳。夫婦之重逢,遇凶年薄而相棄,是其風俗衰敗,故作此詩以閔之。‘夫婦日以衰薄’,三章章首二句是也。‘凶年饑饉室家相棄’,下四句是也。夫婦衰薄以凶年相棄,假陸草遇水而傷,以喻夫恩薄厚。蓷之傷於水,始則溼,中則脩(xiū同修,乾枯),久而乾,猶夫之於婦,初已衰,稍而薄,久而甚,甚乃至於相棄。婦既見棄,先舉其重,然後倒本其初。故章首二句,先言乾,次言脩,後言溼,見夫之遇己,用凶年深淺為薄厚也。下四句言婦既被棄,怨恨以漸而甚,初而嘆,次而歗(xiào古同啸),後而泣。既嘆而後乃歗,艱難亦輕於不淑,‘何嗟及矣’,是決絶之語,故以為篇終,雖或逆或順,各有次也。”

朱熹《詩序辯說》無評論。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中谷有蓷(tuī),暵(hàn)其幹矣。有女仳(pǐ)离,嘅其嘆矣。嘅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hàn)其乾矣

【谷】孔疏:“《釋水》云:‘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谷是水之所注,蓷處其中而乾故知以陸草傷水為喻。”

(tuī)】毛傳:“興也。蓷,鵻也。”陸音義:“鵻音隹,《爾雅》又作‘萑’,音同。”

孔疏:傳蓷,鵻……于水,“《釋草》云:‘萑,蓷’。李巡曰:‘臭穢草也。’郭璞曰:‘今茺蔚也。葉似萑,方莖白華,華生節間,又名益母。’陸璣《疏》云:‘舊說及魏博士濟隂(*地名,漢武帝建元三年(138)改定陶國為濟陰郡)周元明皆云“菴閭(*ān lǘ草藥名)”是也。《韓詩》及《三蒼》(*秦李斯《蒼頡》七章、趙高《爰曆》六章、胡毋敬《博學》七章的合稱)說:‘悉云益母,故曾子見益母而感’。案《本草》云:‘益母茺蔚也,一名益母,故劉歆(*50 - 23),字子駿後改名劉秀。西漢宗室、大臣、經學家,楚元王劉交五世孫,經學家劉向之子)曰:‘蓷,臭穢'。臭穢即茺蔚也。

朱傳:“蓷,吐雷反。蓷,鵻也,葉似萑,方莖,白華,華生節閒,即今益母草也。”本條同陸音義和孔疏。

康典第1022頁:“tuī…通回切,音推。《說文》萑也。《爾雅·釋草》萑蓷。《註》今茺蔚也。又名益母。《詩·王風》中穀有蓷。 ”

(hàn)】毛傳:“暵,菸貌,陸草生於谷中,傷於水。”

鄭箋:“興者,喻人居平安之世,猶鵻之生於陸,自然也。遇衰亂凶年,猶鵻之生谷中,得水則病將死。”

陸音義:“暵,呼但反,徐音漢,《說文》云:‘水濡而乾也,字作‘鸂’又作‘灘’,皆他安反。”朱傳:“暵音罕。暵,燥。”。

陸音義:“菸,於據反,何音於,《說文》云:‘鬱也’。《廣雅》云:‘臰(*故同臭)也’。”

孔疏:《說文》云:‘暵,燥也。’《易》曰:‘燥萬物者,莫熯(hàn熱燒)乎火。《說文》云:‘菸,緌也。然則由菸死而至於乾燥,以暵為菸也。

康典第446頁:“hàn《唐韻》呼旱切…音罕。《說文》乾也。《易》曰:燥萬物者,莫暵乎火。○按《易·繫辭》今作熯。《博雅》曝也。《玉篇》熱氣也。《詩·王風》暵其乾矣。”

 【乾】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乾音堅”。

有女仳(pǐ)離,嘅其嘆矣

(pǐ)】毛傳:“仳,别也。”鄭箋:“有女遇凶年而見棄,與其君子别離,嘅然而嘆,傷已見棄,其恩薄,嘅其嘆矣。

孔疏:傳“仳,别”者,“以仳與離共文,故知當為别義也。”

陸音義:“仳,匹指反,徐符鄙反,又敷姊反,《字林》父几,扶罪二反。

朱傳:“仳音痞。仳,别也。”。

康典第19頁:“仳pǐ…普弭切,音諀。離別之意。《詩·王風》有女仳離。”

】陸音義:“嘅,口愛反,嘆,本亦作‘歎’,吐丹反,協韻也。”朱傳:“嘅,歎聲。”

】朱傳:“嘆音癱”。

遇人之艱難矣

毛傳:“艱,亦難也。” 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難音年”。

鄭箋:“所以嘅然而嘆者,自傷遇君子之窮厄。”

朱傳:“艱,難,窮厄也”。

章解:

孔疏:“言谷中之有蓷,草為水浸之暵,然其乾燥矣,以喻凶年之有婦人其夫遇之恩情甚衰薄矣。蓷草宜生高陸之地,今乃生於谷中,為谷水浸之,故乾燥而將死,以喻婦人宜居平安之世,今乃居於凶年,為其夫薄之故,情疎而將絶恩,既疎薄果至分離矣。有女與夫别離,嘅然其長嘆矣,所以長嘆者,自傷逢遇人之艱難於己矣。人者斥其夫艱難,謂無恩情而困苦之。”

朱傳:凶年饑饉,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而自述其悲歎之辭也。

第二章:中谷有蓷,嘅其脩(xiū)矣。有女仳离,條其歗(xiū)矣。條其歗矣,遇人之不淑矣。

(xiū)】毛傳:“脩,且乾也。” 陸音義:“脩如字,本或作蓨,音同。”康典第950頁:“xiū《唐韻》息流切…音羞。《說文》脯也。《正字通》肉條,割而乾之也。…又乾也。《詩·王風》中穀有蓷,暵其脩矣。《傳》脩,且乾也。…tiáo又《集韻》他彫切,音祧。”

朱傳:“脩音式竹反(shù)。”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二:“脩音束”。

】毛傳:“條,然歗也。” 。朱傳:“脩,長也,或曰乾也,如脯之謂脩也。條條然,歗貌”。

康典第475頁:“tiáo…田聊切,音迢。或作樤。《說文》小枝也。…又條然,嘯貌。《詩·王風》中穀有蓷,條其歗矣。”

【歗(xiū)】陸音義:“歗,籕(*zhòu’的訛字)文。嘯字本又作嘯。” 朱傳:“歗音息六反(xiū)。”朱傳:“歗,蹙口出聲也,悲恨之深不止於嘆矣。

康典第521頁:“xiào…與嘯同。《說文》吟也。《詩·王風》條其歗矣。《毛傳》條條然歗也。”

】鄭玄《箋》:淑,善也。君子于已不善也。

朱傳:“淑,善也。古者謂死喪。饑饉皆曰不淑,蓋以吉慶為善事,凶禍為不善事,雖今人語,猶然也。”

康典第577頁:“淑shū《唐韻》殊六切,音孰。《說文》淸湛也。又《爾雅·釋詁》淑,善也。《詩·曹風》淑人君子。”

章解:

朱傳:“曾氏曰:凶年而遽(jù)相棄背,蓋衰薄之甚者,而詩人乃曰:遇斯人之艱難,遇斯人之不淑,而無怨懟過甚之辭焉,厚之至也。”

第三章:中谷有蓷,嘅其濕矣。有女仳离,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中谷有蓷,嘅其濕矣

毛傳:“鵻遇水則溼。”

鄭箋:“鵻之傷於水,始則濕,中而脩,久而乾。有似君子於己之恩,徒用凶年深淺為厚薄。”

孔疏:箋鵻之……薄厚,“以水之浸草,當先溼後乾,今詩立文,先乾後溼,故知喻君子於己有薄厚,從其甚而本之也。但君子於己自薄,因遭凶年益甚,故云‘徒用凶年深淺為薄厚’。徒,空也。言其意自薄,已空假凶年為辭也。”

陸音義:“徒如字,徒,空也,沈云:‘當作從’。”

朱傳:“興也。暵濕者,旱甚則草之生於濕者,亦不免也”。

】毛傳:“啜,泣貌”。朱傳同。陸音義:“啜,張劣反。復扶又反。”

】鄭箋:“及,與也。泣者傷其君子棄已,嗟乎,將復何與為室家乎!此其有餘厚於君子也。”

朱傳:“何嗟及矣,言事已至此,末如之何窮之甚也。”

孔疏:箋及,與……君子,“‘及,與’,《釋詁》文。嗟乎,復何與為室家乎!其意言舍此君子,則無所與。此其有餘厚於君子。定本作‘餘’,俗本作殊,非也。”  

章解:

朱傳:“范氏曰:世治,則室家相保者,上之所養也。世亂,則室家相棄者,上之所殘也,其使之也勤,其取之也厚,則夫婦日以衰薄而凶年不免於離散矣。伊尹曰: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故讀詩者於一物失所而知王政之惡,一女見棄而知人民之困,周之政荒民散而將無以為國,於此亦可見矣。”

四、譯詩

山谷益母草燥幹,有女訣離慨又歎,遇嫁好男太艱難。

山谷益母草乾枯,有女分離長歎噓,倒楣碰到男不淑。

山谷益母歎其濕,有女別離啜淚泣,淚泣痛惜無家室。

2023年5月5日星期五,2023年6月7日星期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90923.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4揚子水·總68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6王風6兔爰·總70
收藏 IP: 58.48.23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14: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