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4鄘風8相鼠·總52

已有 1858 次阅读 2023-1-29 09:18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高顯之居留鼠痕,

豈有廉恥黑夜魂。

貪慾難止是人未?

竊食茍得鉆洞門。*

*陸遊《劍門道中遇微雨》韻: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南宋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偉大的愛國詩人,堅決主張抗金南侵,屢遭主和派排斥。陸詩悲壯豪放,語言暢銷平易,精煉自然。有言“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有《劍南詩篇》、《渭南文集》和史書《南唐書》等。劍門-四川劍門關。合-應該。未同麼、吧。

目次:一、原詩  二、相鼠·小序  三、章字詞解  四、譯詩

*文中帶*號者為拙筆所加。

一、原诗

共三章,每章四句。

·相鼠有皮(pó),人而無儀(né)!人而無儀(né),不死何爲(é)?

·相鼠有歯,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sì)

·相鼠有軆,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

二、相鼠·小序

《序》:“《相鼠》,刺無禮也。衛文公能正其羣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無禮儀也。”陸音義:“相,息亮反,篇内同。”標點

孔疏:“作《相鼠》詩者刺無禮也。由衛文公能正其羣臣使有禮儀,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無禮儀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禮,而刺其無禮者,所以美文公也。《凱風》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無禮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無禮儀,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風未革,身無大罪,不可廢之故也。”

朱熹《詩序辯說·相鼠》,無評論。

第一章  相鼠有皮(pó),人而無儀(né)!人而無儀(né),不死何爲(é)?

相鼠有皮(pó),人而無儀(né)

毛傳:“相,視也(*朱傳同)。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闇昧之行。”

鄭箋:“儀,威儀也。視鼠有皮,雖處高顯之處,偷食苟得不知廉恥,亦與人無威儀者同。”陸音義:“行,下孟反。”

孔疏:箋“視鼠……者同”,“大夫雖居尊位,為闇昧之行無禮儀而可惡,猶鼠處高顯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恥。鼠無廉恥與人無禮儀者同,故喻焉。以傳曰‘雖居尊位’,故箋言‘雖處高顯之居’以對之。”

【鼠】朱傳:“鼠,蟲之可賤惡者。”

皮(pó)】朱傳:“皮,叶蒲何反。”

顧炎武《詩本音》卷二:“皮音婆(pó)。”

儀(né)】朱傳:“儀,叶牛何反(né)”。顧炎武《詩本音》卷二:“儀音俄(é)”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鄭箋:“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

【為(é)】朱傳:“為,叶吾何反。”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一:“音譌(*同訛é)” 顧炎武《詩本音》卷二:“古音譌。考為字《詩》凡七見,《易》一見,《楚辭》八見,竝同,後人誤入五支韻。”

章解

孔疏:“相鼠……何為”,“文公能正其羣臣,而在位猶有無禮者,故刺之。視鼠有皮,猶人之無儀,何則?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由無儀故可恥也。人無禮儀,何異於鼠乎?人以有威儀為貴,人而無儀則傷化敗俗,此人不死何為?若死則無害也。”

朱傳:“言視彼鼠而猶必有皮,可以人而無儀乎?人而無儀,則其不死亦何為哉!”

第二章:相鼠有歯,人而無止!人而無止,不死何俟(sì)?

】毛傳:“止,所止息也。”*節制。

鄭箋:“止,容止(*朱傳同)。《孝經》曰‘容止,可觀。’無止,則雖居尊無禮節也。”

陸音義:“《韓詩》:‘止,節,無禮節也。”

*無止,貪慾無節制。

【俟(sì)】毛傳:“俟,待也。”朱傳同。朱傳:“俟,叶羽已反,又音始。”

陳第《毛詩古音攷》卷一:“俟音矣。”顧炎武:“俟,六止。”

第三章:相鼠有軆,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chuán)死?

】毛傳:“體,支體也。”朱傳同。

孔疏:傳 “體,支體”,“上云‘有皮有齒’,已指體言之,明此言體,非徧體也,故為支體。”

遄(chuán)】毛傳:“遄,速也。”朱傳同。

陸音義:“遄,市專反。”

四、譯詩

視鼠有皮人無儀,人無禮儀何不死?

視鼠有病人無止,人行無禮應即死!

視鼠有體人無禮,人無禮儀當速死!

     2023年1月5日星期四,2023年1月29日星期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73927.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4鄘風7蝃蝀·總51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4鄘風9干旄·總53
收藏 IP: 121.60.8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