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vg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fvg9

博文

《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1式微·總36

已有 1863 次阅读 2022-10-16 14:07 |个人分类:读书-科研笔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西伯戡黎可已忘?

狄逐適衞日安長?

微臣谏君國衰破,

無益當歸泪凄凉。*

*和杜甫《夔州歌十絶句》(之一)韻:

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長。

干戈满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凉。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貢县今今河南貢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杜審言的孙子。因居长安东南少陵,世称杜少陵。杜甫是中国伟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的社會風貌和重大事件。其詩被後人称爲“史詩”。与李白并称“李杜”,留有《杜工部集》。夔(kuí)州,现四川奉节县。

一、原詩  二、式微·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譯詩

文中带*号者为拙笔所加。

一、原詩

共二章,每章四句。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爲乎泥中!

二、式微·小序

《序》:“《式微》,黎侯寓于衛,其臣勸以歸也。”

鄭箋:“寓,寄也。黎侯為狄人所逐,棄其國而寄於衛,衛處之以二邑,因安之,可以歸而不歸,故其臣勸之。”

陸音義:“黎,力兮反,國名。杜預云:‘在上黨壺關縣’。”

*黎國。《尚書注疏·西伯戡黎》:“西伯既戡(*勝)黎。(*孔安國)傳:黎,近王圻(*qí,王畿千里爲圻)之諸侯,在上黨東北”。孔颖逹疏:“王肅云:‘……文王為西伯。黎侯無道,文王伐而勝之’。……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所治黎亭是也。紂都朝歌,王圻千里,黎在朝歌之西,故為‘近王圻之諸侯’也。”唐·林宝著《元和性篆·卷三》黎爲“周時侯国”,知周武王灭黎保留其国号以保其宗祀安其后裔。

孔疏:箋“黎侯……勸之”,“以《旄丘》(*《邶風》)之叙,故知為狄人所逐。以經云‘中露’、‘泥中’,知處之以二邑。勸之云:‘胡不歸’,知可以歸而不歸。此被狄所逐,而云‘寄’者,若《春秋》出奔之君所在亦曰‘寄’,故《左傳》曰:‘齊以邾寄衛侯’是也。《喪服傳》曰:‘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謂削地盡者,與此别。”标点

朱熹《詩序辯説·式微》:“詩中無‘黎侯’字,未詳是否下篇同。”朱傳:“此無所考,姑從序說。”

章解:

孔疏:“此經二章,皆臣勸以歸之辭。此及《旄丘》皆陳黎臣之辭,而在《邶風》者,盖邶人述其意而作,亦所以刺衛君也。”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故,胡爲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歸】

【式】毛傳:“式,用也。” 孔疏:傳“式,用”,“《釋言》文。孔疏:“《左傳》曰:‘榮成伯賦《式微》。”服虔云:‘言君用中國之道微。”亦以‘式’為‘用’,此勸君歸國,以為君用中國之道微,未若君用在此微為密也。”

鄭箋:“式,發聲也。” 孔疏:“不取‘式’為義,故云‘發聲也’。”朱傳:“式,發語辭。”

】鄭箋:“云‘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君何不歸乎,禁君留止於此之辭。式,發聲也。” 孔疏:箋 “‘式微式微者,微乎微者’也,《釋訓》文。郭璞曰:‘言至微也,以君被逐既微,又見卑賤,是至微也。’”朱傳:“微,猶衰也。再言之者,言衰之甚也。”

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毛傳:“微,無也。”朱傳:“微,猶非也。”

中露】毛傳:“中露,衛邑也。” 孔疏:傳“中露,卫邑”,“以寄於衛所處之下,又責其不來迎我君,明非衛都,故知中露、泥中皆衛邑也。”朱傳:“中露,露中也,言有霑濡之辱而無所芘覆也。”

鄭箋:“我若無君,何為處此乎?臣又極諫之辭。” 孔疏:箋“我若……之辞”,“主憂臣勞,主辱臣死,故當不憚淹恤。今言我若無君,何為處此?自言己勞以勸君歸,是極諫之辭。”

章解:

孔疏:“式微……中露”,“毛以為黎之臣子責君久居於衛,言君用在此而益微,用在此而益微,君何不歸乎?我等若無君在此之故,何為久處於此中露?鄭以式微發聲,言微乎微者,言君今在此皆甚至微,君何不歸乎?餘同。”

朱傳:“舊說以為黎侯失國而寓於衛,其臣勸之曰:衰微甚矣,何不歸哉?我若非以君之故,則亦胡為而辱於此哉!”

第二章:式微式微,胡不歸?微君之躬,胡為乎泥中?

毛傳:“泥中,衛邑也。”

朱傳:“賦也。‘泥中’言有陷溺之難而不見拯救也。”

四、譯詩

弱衰無益何不歸?我不爲君何湿衣?

弱衰無益何不歸?我不爲君何陷泥?

2022年10月7日星期五,2022年10月16日星期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6608-1359654.html

上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0谷風·總35
下一篇:《詩經》筆記:1國風3邶風12旄丘·總37
收藏 IP: 171.83.5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