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風異心同道難,
新婚甘薺棄舊歡。
涇水碩泥濁渭水,
空篓苦荼身何安?*
*和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四》韻:
莫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
地轉錦江成渭水。天迴玉壘作長安。
*李白(701-762年),我国历史上伟大詩人,字太白,祖籍隴西成紀,先世因故被流放西域,五岁随父遷居緜州今蜀緜陽。自号青蓮居士。詩作積極浪漫,創造性運用一切浪漫手段,内容与形式和諧統一。杜甫誉其詩:“筆落惊風雨,詩成泣鬼神”。上皇(君王)-唐玄宗。西巡-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往蜀郡。南京-成都。六龙-天子六駕代称。錦江-又称流江、汶江和府河,位于成都一带。迴同回。玉壘-玉壘山,出璧玉,今汶川县境内。
一、原詩 二、谷風·小序 三、章字词解 四、譯詩
本文资料源于可复制繁体版《四庫全書》,打字软件有记忆,故行文繁简夹杂。文中带*号者为拙笔所加。
一、原詩
共六章,每章八句。
·習習榖風,以隂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無以下軆?德音莫違,及爾同死(xǐ)。
·行道遅遅,中心有違。不逺伊邇(ěr),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qǐ)。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泾以渭濁,湜湜(zhí,shí)其沚(zhǐ)。宴爾新婚,不我屑(xiè)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gǒu)。我躬不閲,遑恤我後。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不我能慉(xù),反以我爲讎。既阻我德,贾(gǔ)用不售。昔育恐育鞫(jū),及爾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婚,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诒(yí)我肄(yì)。不念昔者,伊余来塈(jì)。
二、谷風·小序
《序》:“《谷風》刺夫婦失道也。衛人化其上,淫於新昏而棄其舊室,夫婦離絶、國俗傷敗焉。”
鄭箋:“‘新昏’者,新所與為昏禮。”
陸音義:“谷,古木反。”
孔疏:“作《谷風》詩者,刺夫婦失其相與之道,以至於離絶,言衛人由化效其上,故淫於新昏而棄其舊室;是夫婦離絶,致令國俗傷敗焉。此指刺夫接其婦不以禮,是夫婦失道,非謂夫婦并刺也。其婦既與夫絶乃陳夫之棄已,見遇非道,淫於新昏之事。六章皆是。”
朱熹《詩序辯説·谷風》:“亦未有以見‘化其上’之意。”
*按《詩·大序》,下刺上也是化。此序之“化”更多表达的是作詩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化”之果,是想“化”而未成。
三、章字词解
第一章:習習榖風,以隂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軆?德音莫違,及爾同死(xǐ)。
【習習谷風,以陰以雨】
毛傳:“興也。習習,和舒貌。東風謂之谷風。陰陽和而谷風至,夫婦和則室家成,室家成而繼嗣生。” 孔疏:傳“東風……嗣生”,“‘東風謂之谷風’,《釋天》文也。孫炎曰:‘谷之言穀。穀,生也。谷風者,生長之風。’隂陽不和即風雨無節,故隂陽和乃谷風至,此喻夫婦,故取於生物。《小雅·谷風》以喻朋友,故直云‘潤澤行,恩愛成’而已。”
朱傳:“比也。習習和舒也。東風謂之谷風。”
【黽勉同心,不宜有怒】
毛傳:“言黽勉者,思與君子同心也。”
鄭箋:“所以黽勉者,以為見譴怒者,非夫婦之宜。”
陸音義:“黽,本亦作僶,莫尹反。黽,勉,猶勉勉也。”
朱傳:“怒,叶緩五反。”
【采葑采菲,無以下體】
【葑】毛傳:“葑,須也。” 陸音義:“葑,孚容反,徐音豐,字書作蘴,孚容反。《草木疏》云‘蕪菁也。’郭璞云:‘今菘菜也’。案江南有菘,江北有蔓菁相似而異。菘音嵩。”
孔疏:傳“葑,须”,“《釋草》云:‘須葑蓯。’孫炎曰‘須,一名葑蓯。’《坊記》注云:‘葑,蔓菁也。陳宋之間謂之葑。’陸璣云:‘葑,蕪菁。幽州人或謂之芥。《方言》云:‘蘴(fēng)蕘(ráo),蕪菁也。陳、楚謂之蘴,齊魯謂之蕘,關西謂之蕪菁,趙魏之部謂之大芥。’蘴與葑字雖異,音實同,則葑也。須也,蕪菁也,蔓菁也,薞(sūn)蕪【北大葑蓯】也,蕘也,芥也。七者一物也。”
【菲】毛傳:“菲,芴也。” 陸音義:“《爾雅》云》‘菲,芴。’又云‘菲,蒠菜。’郭以菲芴為土瓜,解蒠菜云:‘似蕪菁,華紫赤色,可食。’”
孔疏:傳“菲,芴”,“《釋草》又云:‘菲,芴也。’郭璞曰:‘土瓜也。’孫炎曰:葍類也。《釋草》又云:‘菲,蒠菜。’郭璞曰:‘菲草,生下溼地,似蕪菁,華紫赤色,可食。’陸璣云:‘菲似葍,莖麤,葉厚而長有毛,三月中蒸鬻為茹,滑美可作羮。幽州人謂之芴,《爾雅》謂之蒠菜,今河内人謂之宿菜。’《爾雅》‘菲芴’與‘蒠菜’異釋,郭註似是别草。如陸璣之言,又是一物。某氏注《爾雅》二處,引此詩即菲也、芴也、蒠菜也,土瓜也,宿菜也,五者一物也。其狀似葍而非葍,故云葍類也。’”陸音義:“葍音福,本又作‘䔰’音富。《爾雅》‘葍,䔰。’郭云:‘大葉白華,根如指,色白可食。’并俾政反,又如字。”
【下體】毛傳:“下體,根莖也。”
鄭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根惡時并棄其葉,喻夫婦以禮義合,顔色相親,亦不可以顔色衰,棄其相與之禮。” 孔疏:箋“皆上下……之禮”,“《坊記》引此詩證君子不盡利於人,故注云‘無以其根美則并取之’,與此異也。”
朱傳:“葑與封同。菲與匪同。……葑,蔓菁也。菲似葍,莖麤(*粗)葉厚而長有毛。下體,根也。葑、菲根莖皆可食,而其根則有時而美惡、德音、美譽也。”
【德音莫違,及爾同死(xǐ)】
鄭箋:“莫,無。及,與也。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顔色斯須之有。”
朱傳:“死,叶想止反”。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死音洗”。*今苏沪杭等地区也读‘死’为‘洗’。
章解:
孔疏:“習習……同死”。“習習然,和舒之谷風,以陰以雨而潤澤行,百物生矣。以興夫婦和而室家成,即繼嗣生矣。言已黽勉,然勉力思與君子同心,以為夫婦之道不宜有譴怒故也。言采葑菲之菜者,無以下體根莖之惡并棄其葉,以興為室家之法,無以其妻顔色之衰并棄其德。何者?夫婦之法,要道德之音無相違,即可與爾君子俱至於死,何必顔色斯須之有乎?我之君子何故以顔色衰而棄我乎?”
朱傳:“婦人為夫所棄,故作此詩以叙其悲怨之情。言陰陽和而後雨澤降,如夫婦和而後家道成,故為夫婦者當黽勉以同心,而不宜至於有怒。又言采葑、菲者,不可以其根之惡而棄其莖之美,如為夫婦者不可以其顔色之衰而棄其德音之善,但德音之不違,則可以與爾同死矣。”
第二章:行道遅遅,中心有違。不远伊邇(ěr),薄送我畿。誰謂荼苦,其甘如薺(qǐ)。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行道遲遲,中心有違】
【遲遲】毛傳:“遲遲,舒行貌。” 朱傳同。
【違】毛傳:“違,離也。”鄭箋:“違,徘徊也。行於道路之人,至將離别,尚舒行,其心徘徊然,喻君子於己不能如也。”陸音義:“違如字……《詩》云‘違,很也’。”朱傳:“違,相背也。”
陈第《毛诗古音考卷一》:“違音怡”。康典第1246页:違“音幃。《說文》離也。《廣韻》背也。”
【不遠伊邇(ěr),薄送我畿】
【伊】是。
【邇(ěr)】鄭箋:“邇,近也。言君子與已訣别,不能遠,維近耳。送我裁於門内,無恩之甚。”陸音義:“訣音決,本或作‘決’。‘裁於門内’,一本作‘裁至於門’,又一本作‘裁至於門内’。”
康典第1521页:邇“ěr ……音爾。《說文》近也。《書·舜典》柔遠能邇。《詩·周南》父母孔邇”。
【畿】毛傳:“畿,門内也”朱傳同。陸音義:“畿音祈(朱傳同)。孔疏:傳“以言畿者,期限之名,故周禮九畿及王畿千里皆期限之義,故《楚茨》傳曰:畿,期也。經云不遠,言至有限之處,故知是門内。”
【誰謂荼苦,其甘如薺(qǐ)】
【荼】毛傳:“荼,苦菜也”朱傳同,又“蓼(liǎo)屬也,詳見《良耜》(*《周頌·閔予小子之什》)。”康典第1022页:蓼“liǎo《说文》辛菜。”
鄭箋:“荼誠苦矣,而君子於己之苦毒又甚於荼。比方之,荼則甘如薺。”
陸音義:“荼音徒(朱傳同)。”
【薺(qǐ)】陸音義:“薺,齊禮反,菜也。”朱傳:“薺音泚(cǐzǐ)”;“甘菜”。康典第1033页:薺“jì在禮切。音鱭。甘菜。”
【宴爾新昏,如兄如弟】
毛傳:“宴,安也。”朱傳:“ 宴,樂也”。陸音義:“宴本又作燕,徐於顯反,又烟見反。”
朱傳:“新昏,夫所更娶之妻也。”
章解:
孔疏:“行道……如弟”,“毛以為婦人既已被棄,追怨見薄言,相與行於道路之人,至將離别尚遲遲舒行心中猶有乖離之志不忍即别,況己與君子猶是夫婦,今棄已訣别之時,送我不遠維近耳,薄送我於門内而已,是恩意不如行路之人也。又說遇已之苦,言人誰謂荼苦乎!以君子遇我之苦毒比之荼,則其甘如薺。君子苦已由得新昏,故乂言安愛汝之新昏,其恩如兄弟也。以夫婦坐圖,可否有兄弟之道。故以兄弟言之鄭唯有違為異,以傳訓為離,無眷戀之狀,於文不足。故以違為徘徊也。”
朱傳:“言我之被棄,行於道路,遲遲不進,蓋其足欲前而心有所不忍,如相背然。而故夫之送我,乃不遠而甚邇,亦至其門内而止耳。又言茶雖甚苦,反甘如薺,以比已之見棄,其苦有甚於荼,而其夫方且宴樂其新昏,如兄如弟而不見恤。蓋婦人從一而終,今雖見棄,猶有望夫之情厚之至也。”
第三章:涇以渭濁,湜湜(zhí,shí)其沚(zhǐ)。宴爾新婚,不我屑(xiè)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gǒu)。我躬不閲,遑恤我後。
【涇以渭濁】
毛傳:“涇渭相入而清濁異。” 鄭箋:“涇水以有渭,故見渭濁。”
*《辞海》第六版第1143页“涇渭”条,解“涇以渭濁,湜湜其沚”为渭濁:“泾水因渭水流入而水浊不清。”
唐代,孔颖逹认为是涇濁渭清:傳“涇渭……濁异”,“《禹貢》云:‘涇屬渭汭’。注云:‘涇水、渭水發源皆幾二千里,然而涇小渭大,屬於渭而入於河。’又引《漢·地理志》云:‘涇水出今安定涇陽西幵頭山,東南至京兆陽陵,行千六百里入渭’,即涇水入渭也。此以涇濁喻舊室,以渭清喻新昏,取相入而清濁異,似新舊相並而善惡别。故云‘涇渭相入’,不言渭水入涇也。”
*孔疏下文亦有“《漢書·溝洫志》云:‘涇水一碩,其泥數斗。’潘岳(247-300,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西征賦》云‘清渭濁涇’是也。”
朱傳:“涇渭二水名,涇水出今原州百泉縣筓頭山,東南至永興軍髙陵入渭,渭水出渭州渭源縣鳥鼠山,至同州馮翊縣入河。”
*当代语。涇渭皆黄河之流,涇水又是渭水之流。二水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是黄河中游两大支流。涇水发源于宁夏六盘山東麓涇源县境,流經平凉、彬县,于陕西西安髙陵区南入渭河。渭水源出甘肃鳥鼠山,横贯陕西渭河平原,東至潼関入黄河。
由此可见,《辞海》“泾水因渭水流入”一句有误,涇水是渭水之流,应当是涇水入謂而非相反。这样,涇水携带泥沙多,渭水必濁,當是两水相合前涇濁渭清。
*涇濁渭清,(唐)陸德明与孔疏也是一致的:陸音義:“涇音經,濁水也。渭音謂,清水也。”另,杜甫《秋月嘆》“濁涇清渭何當分?”亦可为證。
*但网上也有对“冬季泾清渭浊,夏季泾浊渭清”两种说法的解释:冬夏两季黄土高原雨量、植被覆盖率、水土保持和两水携带泥沙量不同所致。
【其沚湜湜(zhí,shí)】
【沚】鄭箋:“小渚曰沚”(朱傳同)。陸音義:“沚音止(朱傳同)。‘故見渭濁’。舊本如此,一本‘渭’作‘謂’,後人改耳。康典第559页:沚:“zhǐ……音止。《爾雅·釋水》小渚曰沚。《詩·召南》于沼于沚。”康典第581页:渚“zhǔ……音煮。……《爾雅·釋水》小洲曰渚。《釋名》渚,遮也。能遮水使旁迴也。《詩·召南》江有渚。《傳》水岐成渚。”
【湜湜(zhí,shí)】鄭箋:“湜湜,持正貌,喻君子得新昏,故謂己惡也。已之持正守初如沚然,不動摇。此絶去所經見,因取以自喻焉。”
孔疏:箋“涇水……喻焉”,“此婦人以涇比己,箋將述婦人之心,故先述涇水之意。涇水言以有渭,故人見謂己濁,猶婦人言以有新昏,故君子見謂己惡也。見謂濁,言人見謂已涇之濁,由與清濁相入故也。定本‘涇水以有渭,故見其濁’。《漢書·溝洫志》云:‘涇水一碩,其泥數斗。’潘岳(247-300,即潘安西晋著名文学家)《西征賦》云‘清渭濁涇’是也。此已絶去,所經見涇渭之水,因取以自喻也。《鄭志》張逸問:‘何言絶去?’答曰:‘衛在東河,涇在西河,故知絶去不復還意。’以涇不在衛境,作詩宜歌土風,故言絶去。此婦人既絶,至涇而自比己志。邶人為詩得言者,盖從送者言其事,故詩人得述其意也。禮,臣無境外之交。此詩所述,似是庶人得越國而昏者。《左傳》曰:‘大夫越境逆女,非禮。’即士以下不禁,故《士昏禮》云:‘若異邦,則贈丈夫,送者以束錦。’是士得外娶,即庶人得越國娶明矣。”
陸音義:“湜音殖(朱傳同),《說文》云‘水清見底。’”朱傳:“湜湜,清貌。”康典第585页:湜“shí《唐韵》常職切。《集韻》……丞職切。并音殖。《説文》:水清底見也。一曰持正貌。”
【宴爾新昏,不我屑以】
【屑】毛傳:“屑,絜也”;朱傳同。陸音義:“屑,素節反。” 孔疏:傳“屑,潔”,“潔者,飾也。謂不潔飾而用已也。”
【以】鄭箋:“以,用也。言君子不復絜用我當室家。”朱傳:“以,與逝之也。”
【母逝我梁,母發我笱】
【母】鄭箋:“母者,諭禁新昏也。女母之我家,取我為室家之道。” 孔疏:箋“毋者,喻禁新昏”,“以母,禁辭,禁人無逝我梁,是喻禁新昏無乃之我家也。故《角弓》(*《小雅·鱼藻之什》)箋云:‘母,禁辭。’《說文》云:‘母,從女,象有姦之者’,禁令勿姦,故母為禁辭。”
【逝】毛傳:“逝,之也。”
【梁,笱】毛傳:“梁,魚梁。” 朱傳:“梁,堰石,障水而空其中以通魚之往來者也。”毛傳:“笱,所以捕魚也。” 朱傳:“笱以竹為器,而承梁之空,以取魚者也。”陸音義:“笱,古口反。” 顾炎武《詩本音卷二》:“笱,古音矩”。
孔疏:傳““梁魚……捕魚”,“梁,魚梁者,此與《小弁》及‘敝笱在梁’皆云‘笱,笱者,捕魚之器,即梁為魚梁明矣。《何人斯》云:‘胡逝我梁。”我者,已所自專之辭,即亦為魚梁也。《有狐》云:‘在彼淇梁。’傳曰‘石絶水曰梁。’《候人》云:‘維鵜在梁’。傳曰:‘梁,水中之梁。’《鴛鴦》云:‘鴛鴦在梁。’箋云:‘石絶水之梁’。《白華》亦云:‘有鶖在梁’。又云‘鴛鴦在梁’,皆鳥獸所在,非人所往還之處,即皆非橋梁矣,故以‘石絶水’解之。此石絶水之梁,亦是魚梁,故《王制》云:‘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注云:‘梁,絶水取魚者’。《白華》箋云:‘鶖也,鶴也,皆以魚為美食者也。鶖之性貪惡,而今在梁。’《表記》注云:‘鵜洿澤善居泥水之中,在魚梁。’是梁皆魚梁明矣。其制,《人》‘掌以時為梁’。鄭司農云:‘梁,水堰。堰水而為關空,以笱承其空。’然則梁者為堰,以障水空,中央承之以笱。故云:‘笱所以捕魚也。’然則水不絶,云‘絶水’者,謂兩邊之堰是絶水,堰則以土,皆云石者,盖因山石之處亦為梁以取魚也。《月令》‘孟冬謹關梁’。《大明》云‘造舟為梁’之類,皆謂橋梁,非絶水,故《月令》注云:‘梁,横橋’,是也。”
【發】陸音義:“《韓詩》云:‘發,亂也。’”
【後】顾炎武《詩本音卷二》:“後,古音戶”。
【我躬不閲,遑恤我後】
【躬】鄭箋:“躬,身。”
【閲】毛傳:“閲,容也”。朱傳同。
【遑】鄭箋:“遑,暇。
【恤】鄭箋:“恤,憂也。
鄭箋:“我身尚不能自容,何暇憂我後所生子孫也。” 孔疏:“箋‘我身……子孙’,“何暇憂我後所生子孫也者。以此婦人去夫,故知憂所生之子孫也。時未必有孫,言之協句耳。《小弁》(*《小雅·莭南山之什》)云‘太子身被放逐,明恐身死之後,憂其父更受讒,故文同而義異。’”
章解:
孔疏:“涇以……我後”,“婦人既言君子苦己,又本己見薄之由,言涇水以有渭水清,故見涇水濁,以興舊室以有新昏美,故見舊室惡。本涇水雖濁,未有彰見,由涇渭水相入而清濁異,言已顔色雖衰未至醜惡,由新舊并而善惡别。新昏既駮(*駁)已為惡,君子益增惡於己。己雖為君子所惡,尚湜湜然持正守初,其狀如沚然,不動摇,可用為室家矣。君子何為安樂汝之新昏,則不復潔飾用我,已不被潔用事,由新昏,故本而禁之。言人無之我魚梁,無發我魚笱,以之人梁,發人笱,當有盗魚之罪,以興禁新昏,汝無之我夫家,無取我婦事,以之我夫家,取我婦事,必有盗寵之過。然雖禁新昏,夫卒惡已,至於見出,心念所生,已去必困。又追傷遇己之薄,即自訣:言我自尚不能自容,何暇憂我後所生之子孫乎?母子至親,當相憂念,言已無暇,所以自怨痛之極也。”
朱傳:“涇濁渭清,然涇未屬渭之時,雖濁而未甚見,由二水既合而清濁益分。然其别出之渚流,或稍緩,則猶有清處。婦人以自比其容貌之衰久矣,又以新昏形之,益見憔悴然。其心則固,猶有可取者。但以故夫之安於新昏,故不以我為潔而與之耳。又言毋逝我之梁,毋發我之笱,以比欲戒新昏,毋居我之處,毋行我之事,而又自思我身且不見容,何暇恤我已去之後哉!知不能禁而絶意之辭也。”
第四章: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
【方】鄭箋云:“方,泭(*同桴,筏子)也。潜行為泳。言深淺者喻君子之家事無難易,吾皆為之。”朱傳:“方,桴,舟船也。”
毛傳:“舟,舩(*同船)也。” 孔疏:傳“舟,船”,“舟者,古名也,今名舩。《易》曰:‘利涉大川,乘木舟虚。’注云:‘舟謂集板,如今船。空大木為之,曰虛。即古又名曰虛,總名皆曰舟。’”
朱傳:“潛行曰泳,浮水曰游。”
【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毛傳:“有,謂富也。亡,謂貧也。” 孔疏:傳“有謂富,亡謂貧”者,“以有謂有財,故云富。亡謂無財,故曰貧。言不問貧富,皆勉力求之。”
鄭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吾其黽勉勤力為求之,有求多,亡求有。” 孔疏:箋“有求多,亡求有”,“以有無,謂於一物之上有此物無此物,故言‘有求多,亡求有’也。以求財業,宜於一事為有亡,故易傳。”
孔疏:“鄭唯何有何亡為小異。”
【凡民有喪,匍匐救之】
鄭箋:“匍匐,言盡力也。凡於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之,況我於君子家之事難易乎,固當黽勉以疏喻親也。” 孔疏:箋“匍匐,言尽力”,“匍匐言盡力者,以其救恤凶禍,故知宜為盡力。《生民》云‘誕實匍匐’,謂后稷之生為小兒匍匐,與此不同也。《問喪》注云:‘匍匐猶顛蹷。’然則匍匐者以本小兒未行之狀,其盡力顛蹷似之,故取名焉。凡民有凶禍之事,鄰里尚盡力往救之,謂營護凶事,若有賵贈也。”
朱傳:“匍匐,手足並行,急遽之甚也。”
章解:
孔疏:“就其……救之”,“毛以為婦人既怨君子棄已,反追說己本勤勞之事,如人之渡水若就其深矣,則方之舟之;若就其淺矣,則泳之游之,随水深淺,期於必渡。以興已於君子之家事,若值其難也,則勤之勞之;若值其易也,即優之游之,随事難易,期於必成。匪直於君子之家事無難易,又於君子之家財業,何所富有乎?何所貧無乎?不問貧富,吾皆勉力求之。所以君子家事已皆勉力者。以其凡民於有喪禍之事,其鄰里尚盡力以救之。鄰里之疏,猶能如是,況我於君子家事難易,何得避之?故已所以盡力也。而君子棄已,故怨之。”
朱傳:“婦人自陳其治家勤勞之事,言我隨事盡其心力而為之,深則方舟,淺則泳游,不計其有與亡,而勉強以求之,又周睦其鄰里郷黨,莫不盡其道也。”
第五章:不我能慉(xù),反以我爲讎。既阻我德,贾(gǔ)用不售。昔育恐育鞫(jū),及爾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不我能慉,反以我為讎】
【慉】毛傳:“慉,養也。”鄭箋:“慉,驕也。君子不能以恩驕樂我,反憎惡我。” 陸音義:“慉,許六反,毛‘與’也,《說文》‘起也’”;“樂音洛。” 朱傳:“慉與畜同。” 孔疏:傳“慉,养”,“徧檢諸本,皆云‘慉,養。’孫毓引《傳》云‘慉,興。’非也。《爾雅》不訓慉為驕,由養之以至於驕,故《箋》訓為驕。驕者,至恩之辭。”
【讎(同仇)】孔疏:“讎者,至怨之稱。君子遇已至薄,怨切至痛,故舉至愛以駮(駁)至惡。”
【既阻我德,賈用不售】
毛傳:“阻,難也。”
鄭箋:“既難郤我,隱蔽我之善,我脩婦道而事之,覬其察已,猶見疏外,如賣物之不售。”陸音義:“覬音冀”。
【賈】陸音義:賈音古(朱傳同),市也。朱傳:“與壽同叶市周反。”
【昔育恐育鞫,及爾顛覆】
【育】毛傳:“育,長。” 鄭箋:“‘昔育’,育,稚也。”
【鞫】毛傳:“鞫,窮也。”
【及】鄭箋:“及,與也。”
鄭箋:“昔幼稚之時,恐至長老窮匱,故與女顛覆盡力於衆事,難易無所辟。” 孔疏:箋“昔育……所辟”,“‘育,稚也’者,以育得兩訓,故《釋言》為‘稚’,《釋詁》為‘長’,以經有二‘育’,故辨之云‘昔育’,者,‘育,稚也’。以下云‘既生’謂‘財業’,又以黽勉、匍匐類之,故‘顛覆’為盡力。若《黍離》云‘閔周室之顛覆’,《抑》云‘顛覆厥德’,各随其義,不與此同。
朱傳:“賦也。慉養阻却鞠窮也”。
【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鄭箋:“生謂財業也。育謂長老也。于,於也。既有財業矣,又既長老矣,其視我如毒螫。言惡已甚也。” 孔疏:箋‘生謂財業’者以上云昔年稚恐窮,以生對窮,故為財業,以財由人而生之,故《大學》曰‘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是也。”
章解:
孔疏:“不我……于毒”,“毛以為婦人云君子假不能以善道養我,何故反以我為讎乎?既不被恩遇,又為善不報,故言既難郤我而隐蔽我之善德。謂先有善德已被隱蔽矣。今我更脩婦道以事之,覬其察已,而猶見疏外似賣物之不售。又追說己本勤勞以責之,言我昔日幼稚之時,恐至長而困窮,故我與汝顛覆盡力於家事,難易無所避。今日既生有財業矣,又既長老矣,汝何為視我如蟲之毒螫乎?言惡已至甚。‘不我能慉’,當倒之云‘不能慉我’。鄭唯‘不我能慉’為異。”
朱傳:“承上章,言我於女家勤勞如此,而女旣不我養,而反以我為仇讎。惟其心既拒却我之善,故雖勤勞如此而不見取,如賈之不見售也。因念其昔時相與為生,惟恐其生理窮盡,而及爾皆至於顛覆,今既遂其生矣。乃反比我於毒而棄之乎!張子曰:育恐謂生於恐懼之中,育鞠謂生於困窮之際,亦通。”
第六章: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爾新婚,以我御窮。有洸有潰,既诒(yí)我肄(yì)。不念昔者,伊余来塈(jì)。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旨】毛傳:“旨,美。”
【御】毛傳:“御,禦也。”
鄭箋:“蓄聚美菜者,以禦冬月乏無時也。” 陸音義:“蓄,本亦作‘畜’,勅六反。”朱傳同。
【宴爾新昏,以我御窮】
鄭箋:“君子亦但以我御窮苦之時,至於富貴,則棄我如旨蓄。” 孔疏:箋“君子……旨蓄”,“上經與此互相見,以舊室比旨蓄,新昏以比新菜。此云‘宴爾新昏’,則上宜云‘得爾新菜’,上言‘我有旨蓄’,此宜云‘爾有舊室’。得新菜而棄旨蓄,猶得新昏而棄已。又言已為之生有財業,故云‘至於富貴’也。已言為致富耳,言貴者,協句也。”
【有洸有潰,既詒我肄】
【洸】毛傳:“洸洸,武也”。陸音義:“洸音光”,朱傳同,又 “洸,武貌。”。
【潰】毛傳:“潰潰,怒也。”朱傳同。陸音義:“潰,戶對反,《韓詩》云:‘潰潰,不善之貌。’”
【詒】鄭箋:“詒,遺也。”陸音義:“詒音怡”。 陸音義:“遺,唯季反,下同。”
【肄】毛傳:“肄,勞也。”陸音義:“肄,以世反,徐以自反,《爾雅》作‘勚’,以世反”。 朱傳:“肄音異”;“肄,勞”。孔疏:傳“肄,劳”,“肄,勞,《釋詁》文。《爾雅》或作‘勚’,孫炎曰‘習事之勞也’。”
鄭箋:“君子洸洸然、潰潰然,無温潤之色,而盡遺我以勞苦之事,欲困窮我。”
【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塈】毛傳:“塈,息也。”朱傳同。陸音義:“墍,許器反。”
鄭箋:“君子忘舊,不念往昔年稚我始來之時安息我。”
章解:
孔疏:“我有……来塈”,“婦人怨其惡已,得新昏而見棄,故稱人言我有美菜,蓄之亦以禦冬月乏無之時,猶君子安樂汝之新昏。本亦但以我禦窮苦之時而已,然窮苦取我,至於富貴而見棄,似冬月蓄菜,至於春夏則見遺也。君子既欲棄已,故有洸洸然威武之容,有潰潰然恚怒之色,於我又盡遺我以勞苦之事,不復念昔者我幼稚始來之時安息我也。由無恩如此,所以見出,故追而怨之。‘亦以禦冬’,言‘亦’者,因亦已之禦窮。伊,辭也。”
朱傳:“又言我之所以蓄聚美菜者,蓋欲以禦冬月乏無之時,至於春夏,則不食之矣。今君子安於新昏而厭棄我,是但使我禦其窮苦之時,至於安樂則棄之也。又言於我極其武怒,而盡遺我以勤勞之事,曾不念昔者我之來息時也。追言其始,見君子之時,接禮之厚,怨之深也。”
四、譯詩
和煦東风阴润雨,勉励同心不宜怒。不以恶茎蔓菁弃,德音莫违共相死。
行道迟迟心相离,送我不远限门内。谁谓荼苦甘如荠,汝置新婚好亲密。
涇渭分明清以持,尔置新婚我不饰。别去我堰乱我篓,身不容保子孙忧。
水深渡以筏和舟。水潜过以泳和游。不计富贫努力求,凡民有丧赴身救。
不肯养我反为仇,无视我德不松手。幼恐老穷协力付,今日生财嫌我毒。
我有美储以御冬,尔安新婚我御穷。耀武扬威劳我役,不念旧情不问慰。
2022年9月25日星期日,2022年10月9日星期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1: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