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zd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engzd

博文

学术报告成为了“节目”:一地鸡毛

已有 1735 次阅读 2023-10-26 16: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学术报告成为了“节目”:一地鸡毛

冯兆东(2023-10-26)


一、重复以前的例子

我曾列举过神化一级教授的例子(科学网链接地址: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391439.html。其中一个例子:一个大数据建模的学术会议,请来了一群与大数据毫不相干的一级教授做主旨发言,以显示会议的高级度。另一个例子:人们天然地假定,一级教授一定是高瞻远瞩的和位于学术前沿的,即便一级教授早已是根本无时间做研究的管理者或早已落伍的80后(80岁以上)。


二、加强以前的例子

我前几天的经历再次见证了学界的如此操作。一位德高望重的80多岁的“大咖”是某个大型学术会议的第一位“邀请报告者”。本想借着这个报告来更新我(冯兆东)的相关知识。我(冯兆东)满怀信心地去听报告。结果呢,听到的全是我很多年前就听得耳朵生茧子的东西。进而,我偶遇了这个报告的“第三作者”并“刻意地”恭维了他(第三作者)。小伙(即:第三作者)说:老冯你可别恭维,我(第三作者)只是整理了PPTs而已。虽然这个“节目”很是光鲜(还有音乐和灯光的舞台配合),但我觉得它却是:一地鸡毛。


最近又去听了“被当作整个学校大事”的一位“大咖”的学术报告。整个报告是面对“非同行”的大众报告。但是呢,“大咖”根本没有花心思让“非同行”听众听懂他的报告,而是故弄玄虚地像人才项目答辩那样,列举了他的一些成果。我(冯兆东)几乎没听到任何实质性的“理论”解说和“应用实例的举证”。我看到的是:学校请来了一位“大咖”,做了个“节目”而已。虽然这个“节目”也很是光鲜(专门请来学校领导做引介嘉宾),但我觉得它却是:一地鸡毛。


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如何做的?

例子1:记得那是1993年,“北大西洋冰筏沉积所表现的约1470年的气候周期”的资料被首次报告后,北大西洋两岸的相关学者就此事吵得不可开交。于是,文章的作者(Gerard Bond:Columbia University)组织了一个有20多名学者参与的学术沙龙,专门讨论此事(我也旁听了)。经过三天的争得面红耳赤的争论,这帮人最后形成了一个“北大西洋冰筏沉积所表现的约1470年的周期之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将来的研究任务”的类似于决议的文本。此文本:列举了当时的认识分歧和“要彻底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将来研究。


例子2:我在美国的各种层次的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算是一流大学吧;Utah University:算是二流大学吧;Montclair State University:算是三流大学吧)见证过无数次学术活动,从来没有见过将一个纯学术性质的学术报告当作“节目”去做的。即便是三流大学请来了一流大学的“大咖”做报告,也不会去请学校的头头脑脑去接待,更不会将其做成“节目”的。


例子3:我(冯兆东)在美国德州一间大学讲授《全球变化》课程时发现,宗教保守的美国德州的许多人并不是Global Warming的粉丝。于是,我说服系里(Department of Geology),请一位在“冰芯记录与全球变暖”方面成绩突出的美国科学院院士来我所在的学校做报告。该美国科学院院士来德州做报告是我接待的:我去机场接,我送他去机场。除了院里举行了一个“报告前”的茶歇会和系主任在茶歇会上的介绍外,该院士没有得到任何的“特殊”接待。


特注:如果没有我们的竞争对手“很有效率地”将学术当作学术去做(而不是当作“节目”去做),我们的类似官场面子的“节目型“学术也不是不可以(几千年过去了,不一直都这样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0905-1407324.html

上一篇:[转载]高校原校长、党委书记,转岗1个月后落马
下一篇:续议“学界不正之风”:目录
收藏 IP: 61.163.21.*| 热度|

23 刘进平 武夷山 宁利中 王涛 史晓雷 张晓良 郭战胜 陈波 孙颉 段含明 檀成龙 江勇 汪运山 周忠浩 王成玉 杨顺楷 曹俊兴 梁洪泽 谢钢 徐绍辉 李文靖 汪凯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