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科交叉”,最近很时髦,令人眼花缭乱。
中级行政们号召几种不同行当的学人,坐到一起,讨论学科交叉,主要目的是为了响应上一级行政的命令。很多时候,还设立了“交叉项目”。很可能的一个案例是:一个数学基础很差的经济学者想”利用交叉机会“弄一个数学者来参与,帮他(经济学者)计算一下方差和/或检验一下统计的显著性吧。
我想说:行政地“拉郎配”也可能会产生一点儿预期的“交叉”效果,但真正的“学科交叉”是要靠“教育机制”和“社会机制”去推动的。
教育机制:通过通识教育和”各学科向外广泛延申“的方式,从大学本科起,就培养一批”潜在“的学科交叉者:他们有比较牢靠的某门学科方面的知识做支撑,他们也有足够的与其它学科的学者进行科学沟通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我是说:要刻意地和不急功近利地(也没有具体目标地)从本科起,就培养一批这样的人(能交叉的人)。
社会机制:这里指的是社会有对真正的“交叉性人才”需求的市场(犹如市场经济)。这个社会的意思是:只要机制顺畅了,事情就一定会按着“demand, supply"的规律运行。有一个例子可能说明这一点,冷战结束后,美国大量的年轻物理学家失去了在“国防实验室”和大学物理系就职的机会。于是呢,华尔街盯上了他们。金融系统的大佬决定:雇佣这些物理学青年才俊,加入金融分析和探索行列。据说(我的就职于金融界的朋友说):这些物理学青年才俊真的解决了“金融系训练出来的人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7: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