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流大学”的浮夸和浮躁
刘道玉(武汉大学前校长)
发于2020.11.23总第973期《中国新闻周刊》
无论是教育学词典或是在世界上那些高水平大学的文献中,都找不到“一流大学”这个词。在欧美国家中,那些最优秀的大学,一般都是称谓著名大学(famous universities)、享有声望的大学(prestigious universities)、研究型大学(research universities)、顶尖大学(Top universities)。在美国还有一个专用的术语,即常春藤联盟大学(IVY League),据2020年9月17日公布的美国大学排名,前15名中常春藤8所私立大学全都在列,可谓是称霸榜单。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世界2⁄3到3⁄4的最好大学在美国,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这些正是美国国家最宝贵的资源,也是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大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一流大学”,它意味着什么,又不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大学不再有教育理念,意味着大学理念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意味着大学正在向公司转型,意味着大学产业化和行政化。“一流大学”不意味着是高学术水平的大学,不意味着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不意味着那种行政化的评审是公正的和合理的,也不意味着它们对我国高等教育能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国提出建世界“一流大学”已经20多年了,各大学和各种媒体也连篇累牍地进行了宣传,但收效甚微。与其相反的是,却鼓噪起了浮夸和浮躁以及各大学相互攀比的歪风。于是,各大学拼命地争上硕士点、博士点,教授资格评审也降格以求,以至于教授滥竽充数,博士生注水。同时,在争“一流大学”期间,教学评估造假,985大学评审贿赂,学术腐败屡禁不止,这些难道不应当引起我们的深思吗?
实践证明,这种按照计划经济思维方式,以行政手段来推进所谓“一流大学”的建设,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反而导致了学术腐败。因此,我们必须吸取教训,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高学术水平的大学只能是在实践中自然形成的。
教育与科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要重视过程,而不必太重视结果。曾国藩被认为是清朝的大才子,他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至理名言:“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这是他悬挂在书房的座右铭,也是他做学问自律的箴言。从表面上看,也许人们以为他只问耕耘,而不求收获。其实不然,他的意思是如果精选了种子,耕耘做好了,田间管理做好了,不要担心收获,自然有一天会获得收获的。
中国有一句古谚:“无意得之终究得,刻意强求偏不得。”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那些顶尖大学,它们不都是在默默地耕耘之后自然形成的吗?教育是属于百年树人的事业,无论是培育人才,或是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都必需以长远计,要耐得住寂寞,任何急功近利的思想都是不可取的。大约十年以前,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我曾经在《看历史》杂志上,发表了致函校领导的公开信,恳请他们效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借校庆进行反思。看来他们没有听进我的逆耳忠言,以至于他们的浮躁和虚荣心又一次的爆发,居然自己宣称已经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我真诚的希望他们好好的领会“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这句至理名言。老子在《道德经》中曰:“轻则失根,躁则失君”。我希望清华大学戒骄戒躁,秉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在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创建自己的科学学派,在创作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作品等方面下功夫,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其他高校做出表率。
值班编辑:薛梦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02: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