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科学研究,做有影响的科学家,大家都知道一个最重要的能力是“发现问题,发现大问题”。但这种“发现问题”的能力从哪里来?怎么才能训练出来,确实是不容易的。但如果你总是能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一些不完美,常常去抱怨,去吐槽,常常发现一些“异常”的现象,不符合常理的现象,然后再提出些 “如何才能改进和完善” 的可能性,还能问些问什么,或者提出发生和出现这种异常现象的可能性,那么你就不担心做科研找不到“科学问题”,就不会不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了。让我来举个例子。
前两天访问香港中文大学的Zhong Siling老师 (我曾邀请他在两个大会上做过报告 –一是来答谢,二是来了解他的最新研究题目),他开车和带我坐地铁去吃饭,我就发现一个香港的“小异常”。香港的开车习惯是驾驶员坐右边,靠左行驶。高速路上,慢车在左边道,右边是快车道。这个习惯在大部分英联邦国家(除了加拿大外?)和日本是一样的。而美国、中国大陆等是相反的,驾驶员坐左边,靠右行驶,左边是快车道。
按此道理,如果走扶手电梯上下,机场的电动步行道,就应该人站左边,超过别人时走右边,日本就是这样的。但是香港人却是和中国大陆的习惯是一样的,人站着靠右边,超过别人时走左边。
那么,为什么?我问Zhong老师,他说不知道。 我问他的两个学生,也说不知道。我想了两天,还没有找到答案。没有办法提出假说,也就无法设计验证实验。大家想想有什么可能吗?如何才能解开这个谜?
如果从科研角度看,发现了问题,下一步应该是阅读文献,收集资料。那么,对这个问题,应该如何下手呢?首先,应该知道这种现象有多少年了?是否可以从一些老照片中看出来呢?其他呢?
你有什么假说?下一步怎么验证呢?最后能发什么文章呢?
生活中的小事,周边的环境,人与人交流中谈到的事,都是能够启发我们的思维,找到问题,可以去研究,也可以去改善—申请小发明专利。读论文时(就像你在走路),你看到“那儿不对劲”吗?哪儿说得“逻辑不通”吗?结论“有些牵强附会”吗?这些就是新的问题,需要验证和改进的问题,或者就是些“大问题”。找到了要解决的问题,你的科研就有了好的开端。
所以,不要抱怨没有好的科学问题,问题就在你身边,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就在你的阅读论文过程中。寻找科学问题的能力,也是可以训练的。怎么训练?从每天观察身边的小事、环境等开始, 观察,问问题,想想怎么能改进完善,等等。
程宗明,2018年10月29日,香港初稿,10月31日完稿,Louisville,TN。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