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MCh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MCheng

博文

命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乎成了青年学者晋升的独木桥 精选

已有 1501 次阅读 2024-9-5 10:36 |个人分类:海外观察|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2024年已经过去了8个月,但今年一篇博文还没有发过。很是留念科学网,曾是每天必须浏览的网页,写了十几年博客,今年也被各种卷项”“到最次要的位置了。想写的题目太多了。还是用2024年的第一篇博文为年轻学者弱弱地吐槽一下吧。

每年到8月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就会发榜。中了各类基金的喜笑颜开,没有中的非常失落。终于中了!”“又没有中!今年非常特别的是不再限报,所以命中率断崖式下跌。走访很多高校和研究所听到年轻学者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有青基(国家自然基金委的青年基金),今年副教授又升不成了,博士后出站有得延了这日子怎么过啊?再问问这些年轻人,很多已经不是“996”了,而是“9107”9点上班,10点下班,一周7天),各种压力从四面八方而来,不婚/晚婚、不育/晚育/少育,整个学术圈年轻人都被角落了。更要命的是,很多高校把命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师资博士后出站留校和讲师晋升副教授的硬指标,成为非中青基,即走”,或“非中青基,免升

这里有几点值得思考。

1. 自然基金是基础研究的探索基金,而科研的纬度是从探索研究、转化研究(或者说是应用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探索研究和转化研究还能够得着自然基金的范围,即可以申请。而做应用研究的人,写本子(申请项目书)就很难,一是和工作岗位不匹配,二是因为基金是探索性项目,即使申请了命中率也非常低,三是学校又强制青年人申请,结果花了很多时间申请,花了青年学者、学校行政人员(基金核查人员)、基金委工作人员、审项目的人的大量时间。这些时间的耗费,如果不是浪费的话,应该予以考虑。

2. 为什么大家都在挤基金这座独木桥?恐怕有几个原因。一是相比较其他项目的“密闭性”,自然基金是最开放的,也算是年轻人最公平的竞争平台。而很多其他项目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千万、上亿的项目被极少数“权威学者”连续“主持”,谁能参与和不能参与,基本是“内部”决定,年轻人要是不在大团队,如果和“权威学者”没有关系,那就基本喝不上汤。所以,对年轻学者来讲,只有这座独木桥可以挤。二是学校拼基金指标,到发榜时,大家都在无形地排个名—总量、“杰青”、“优青”、“重点”、“团队”。因此学校、研究所、医院等都在“卷”这个指标,就逼着有资格申请的都要申请,还要和绩效挂钩。大家就有了“不求中,但求不被扣绩效”的心态。三是申请了,也许能有个好运气。基金申请了,能不能中,后面还有很多因素。大家都知道的,就不再说了。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高一丈,道又高一尺”。“就是要让你找不到!”😊

所以学术界需要思考:

1. 学术界“全体青年学者挤基金独木桥”是不是最优使用资源?如果不是,怎样才能优化?如何能开放一些只对“权威学者”开放的项目给年轻人?让年轻人可以在更多赛道上竞赛?我在美国大学做教授时,年轻人和院士、讲习教授享受同等待遇,这样,年轻人才能快速成长。在我国特色的条件下,有什么机制能更好让年轻人成长,特别是在健康的竞争环境下成长?

2. 如何能多纬度评价年轻人的学术和工作?申请到基金,是有经费做科研,有了经费做科研,但最终科研成果还是要以论文形式总结和发表出来,通过同行评审,是不是达到优秀水平?如果有了经费,做不出论文怎么办?因为既然是探索性研究,就会有失败的可能。我觉得还是要工作岗位的责任挂钩,而不是和是否中青基挂钩。

3. 如何让年轻学者既要考虑卷学术,也能让他们兼顾家庭和身心健康?难道这不是国家和社会的核心顾虑?

 

程宗明,2024年9月5日 南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40979-1449719.html

上一篇:学术期刊出版产业应该是2024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之一
收藏 IP: 117.89.112.*| 热度|

7 李濯清 朱爱军 张晓良 刘进平 杨顺楷 王涛 郑加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5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