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2月11-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9项重点。第一项是“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二项是“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我们从事的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和这首要两个重点都密切相关。
首先,科技创新的核心就是科学技术研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测算,2022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到308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按不变价计算,R&D经费增长8.0%;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55%,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为1951亿元,增长7.4%。2023年国家对研究的投入大概率还会稳步增加—但数据要到2024年才能出来。持续的科研投入,自然有高产出。研究的成国是否是从“0到1”、还是“从1到10”,还是从“10到100”,甚至从“100 到100ABC”,要么通过论文体现,要么通过技术专利、转化,对产业提升和经济的促进来体现。所以国际学术期刊起到了对学术成果的评价和技术可行性的鉴定。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科研成果)常常都会在产业转化中出问题。因此拥有一流的国际期刊,就把握了一流学术成果的评价和鉴定的话语权。
第二,国内的国际学术期刊发文需求犹如吃了“猛药”,非常旺盛。2022年国内科学家共发表了大约74万多篇SCI论文,占了全球近32.42%,这个上升趋势还在继续中。虽然增速从原来的年15-20%减速到5%+。如果每年再增加5%,再过10年,国内的论文总量将占全球的50%。但供给侧呢?根据2022年的科技期刊蓝皮书,2022年中国的SCI期刊只有不到280本,没有IF的英文期刊大概还有类似数目—不到300本,所有中国拥有的SCI期刊只发表了(包括国际的文章)37561篇,占了国内所有论文的1.64%,平均135篇/刊/年,而98.36%的论文“外流了”。按照这一比例(总期刊数,总发表论文数,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我们需要740000/135=5481本期刊,这还只是满足2022年的发文量需求。如果把单刊发文量提高3倍,也要1800本。整体期刊数量还要增加3-9倍!
回到第二项“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的重点,我们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了。
有人说,为什么一定要发英文的国际期刊?如果你是一位学者,“你不想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吗?” 如果你的学术论文,都不是国际化的,相信是很难成为这样的国际学者的。还有,如果中国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论文,作为人类的“知识公共产品”,也只有国际通用的语言发表才是最好的“知识公共产品”。中文论文,至少在目前阶段,还不是最佳的,具有国际通用价值的论文,当然,这些中文论文对提升中国产业的提升和研究生的培养是非常有价值的,也是毋容置疑的。所以SCI论文和国内论文也是可以“双管齐下”的。
程宗明,2023年12月30日,Fayetteville,GA US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