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博文

[思考笔记] 为什么1970年之后人类科技相对停滞?

已有 7536 次阅读 2022-5-18 20:45 |个人分类:科学 - 艺术 - 社会|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切真理开始时总是在少数人手里,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压力。这是一个规律。

为我国2070年开始的诺贝尔科学奖“井喷”清除障碍、铺平道路!

客观规律是客观的;独立于人而客观存在。

不是由于有意压抑,只是由于鉴别不清,也会妨碍新生事物的成长。

                                             

[思考笔记] 为什么1970年之后人类科技相对停滞?

             

思考笔记,至少注意到下述内容。感谢您的批评指正!感谢您的补充!!

                   

(1)科学和技术自身发展的周期性

   重大的科技创新,往往需要一定时间的知识和实验条件等外部因素的不断积累。

           

(2)同行评议,扼杀了重大创新

   真正的原创,具有已知信息少、风险高的特征,而且往往是对已有知识的颠覆或破坏,往往通不过同行评议。

   1970+开始的同行评议,普遍性压低了研究的水平。阿加西在1980就提出了这观点。现在已经基本上被大数据分析证实。

           

(3)短期考核

   使得研究人员无法正常开展“硬”的研究。只能被迫进行“短平快”的小问题。

           

(4)缺少完整的大块时间

   非宁静无以致远。重大创新,往往需要更长的连续的专注时间。

   达芬奇、牛顿,采用连轴转式的研究方式。

   手机等即时通讯,进一步强制性地割断了连续性的研究时间。

             

(5)前面知识越来越多的积累,使得创新的起点升高

   受教育时间越来越长,人类用于创新的时间从宏观上看在明显减少。如诺贝尔科学奖成果做出时的研究人员年龄越来越大。

               

(6)实验费用越来越变得巨大

   一般人无法再像牛顿一样自费实验。原创又不容易通过同行评议。所以也就没有高端的实验结果了。

         

   改变人类文明的模式,已经成为必要的认真问题。

参考资料:

[1] 新华网,2019-10-11,日本迎来“诺奖热潮” 从科学到工程获奖领域广泛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076785108015536&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47107383699397810&wfr=spider&for=pc

http://news.china.com.cn/2019-10/11/content_75290207.htm

   从过去情况看,获得诺奖的成果大多是研究人员25至45岁取得。在当前日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20岁至39岁的年轻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聘用制。研究人员追求短期成果,难以作出大胆挑战和踏实从事基础研究。

[2] 科学网,2018-08-14,短效评价阻碍科学创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8/416516.shtm?id=416516

http://wap.sciencenet.cn/blog-1792012-1116106.html 精选

[3] 科学网,2020-03-31,莫让博士后成短期科研政绩工具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3/437712.shtm

[4] 科学出版社,2018-06-09,21世纪的物理学,迷失方向了吗?

http://www.sohu.com/a/234786002_410558

   物理学家 Neil Turok 说:“自1970年代后,所有的理论工作都还没有产生一个成功的预言,这是很令人震惊的现状。”

   但这并不意味着物理学家没有在埋头苦思,事实上现在发表于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但Turok表示,目前所有的研究并没能真正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宇宙——至少不像上个世纪那些物理学家所做到的那样。

   他说:“现如今,物理学家撰写许多的论文、建立许多的理论模型、举办许多的研讨会议、相互引用彼此的研究成果——我们拥有了好的科学所需要的一切。但我认为,一个好的物理理论就是要能成功地作出预言,而这正是目前所缺乏的。

[5] iPlants,2021-10-11,【PNAS】“同质化”论文暴增,从根本上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https://mp.weixin.qq.com/s/oEFxMf4l8jNTpWkWYycB_w

[6] Johan S. G. Chu, James A. Evans. Slowed canonical progress in large fields of science [J]. PNAS, 2021, 118(41): e2021636118. October 12, 2021.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41/e2021636118

[7] Michael Park, Erin Leahey, Russell Funk. Dynamics of Disruption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Xiv:2106.11184

https://arxiv.org/abs/2106.11184

[8] 集智俱乐部,2021-07-06,分析了2500万篇论文后,发现科学正在变得越来越保守

http://app.myzaker.com/news/article.php?pk=60e44bff8e9f0951fc67fb6e

   不止所有发表论文的平均突破性程度在下降,高水平的论文也是同样的趋势。选取 Nature、Science 和 PNAS 三则顶刊论文分析,发现其下降趋势比普通期刊更加明显,早在 1975/1980 年之后,PNAS 和 Nature 的平均突破性研究占比就早早躺平,似乎顶刊更加不愿意刊登争议性更大、但也有可能是突破性的研究。而图四右边诺奖三种自然科学型的获奖论文,其突破性得分平均甚至下降到了 0 以下。

[9] 方承志,环球时报,2021-07-23,方承志:人类突破性科技创新面临“大停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26688947008656&wfr=spider&for=pc

   在这样一个美国人倡导的“不出版就淘汰”(publish or perish)环境中,科技工作者互为竞争者,保证论文数量的最佳途径就是追逐存量科学下的热点,在热点基础上做些拓展延伸。申请项目如此,发表论文更要如此,绝大部分人不能也不敢去探寻“冷方向”。而科技史一再告诉我们,真正的科技突破都是孤独的,换句话说,真理不在“热点”处。

[10] Jielin Dong(董洁林), Wei Li, Yuhua Cao, Jianwen Fang. How does technology and population progress relat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last 10,000 years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6, (103): 57-7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0162515003455?via%3Dihub

[11] 科学网,2015-01-12,科学家分析同行评审有效性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1511219413977135306.shtm

   同行评审在预测“良好的”论文方面是有效的,但可能难以识别出卓越和(或)突破性的研究。

[12] Kyle Siler, Kirby Lee, Lisa Bero.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tific gatekeeping[J]. PNAS, 2015, 112(2): 360-365.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1418218112

[9] 李侠. 激励机制与评价决定基础研究的未来[N].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4日16版:新科技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02/24/nw.D110000gmrb_20220224_2-16.htm

https://epaper.gmw.cn/gmrb/images/2022-02/24/16/2022022416_big.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1326756.html

   同时,笔者认为,在推进基础研究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三种情况:首先,警惕科技界的机会主义盛行。政策倾斜带来资源投入的增加,易导致以哄抢资源为目的的投机分子大量无序涌入,从而破坏基础研究的研究范式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其次,在基础研究中设立研究“特区”。尤其是在0~0.5阶段的基础研究,利用政策工具稳定核心人才队伍、稳定基本投入,超长周期评估,这部分的投入要完全基于无功利性目的来运作,甚至抱着颗粒无收的决心,这是国家为获得新知识、新思想必须付出的成本;再次,要避免由于懒政的短视把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模式简单移植到基础研究领域的做法。毕竟从功利主义评价模式向理想主义评价模式的转变是一种彻底的认知转变,也是灵魂拷问。而这些我们已经遗忘得太久了。

相关链接:

[1] 2020-08-12,[命名建议] “新华网”聘用制危害科技原创定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6066.html

[2] 2022-05-13,平庸的胜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38370.html

[3] 2020-01-20,Donald W. Braben:杀死同行评议,拯救人类文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14979.html

[4] 2020-06-12,[崩溃] 只有“民科”才能成就最高的人类科学进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37591.html

[5] 2021-10-15,[旧闻] 2014年 SCIENCE 杂志:“同行评议根本不能预测研究的成果。这令人非常不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8100.html

[6] 2022-01-23,[恸哭] 科技原创:早已不属于年轻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2295.html

[7] 2020-07-22,羡慕居里夫妇当初的科研条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3092.html

[8] 2021-12-15,[复习] 原创三大杀手:同行评议、短期考核、没有时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730.html

[9] 2021-12-16,[复习] 国家要保障最“具有创造知识可能性”的项目得到发展机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16852.html

[10] 2020-08-01,[历史] 艾萨克·牛顿斗不过“同行评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244556.html

[11] 2022-03-05,[打听] 牛顿为什么要退出皇家学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28150.html

[12] 2021-08-29,[讨论] 牛顿:让做不出原始创新者去评议他人的原始创新,结果是什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01927.html

                                             

感谢您的指教!

感谢您指正以上任何错误!

感谢您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

                                             

(热门)[思考笔记] 为什么1970年之后人类科技相对停滞? +1.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1339162.html

上一篇:往日(9):从忆阻器(Memristor)到电荷源、磁链源
下一篇:[备课,求助,资料] 《电子学(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三大历史难题
收藏 IP: 202.113.11.*| 热度|

26 檀成龙 李宏翰 杨学祥 葛维亚 许培扬 李学宽 杨立坚 王涛 朱晓刚 尤明庆 雒运强 周忠浩 陆仲绩 秦四清 王安良 冯兆东 郑永军 刘秀梅 孙颉 曾荣昌 范振英 谢力 杜占池 姚远 谌群芳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