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驿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老李 一个行走者的思想历程

博文

如何学习科技哲学——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郭同学 精选

已有 5886 次阅读 2011-2-1 17:0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如何学习科技哲学——答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郭同学

        前段时间,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小郭同学来信询问如何学习科技哲学,当时曾答应他为此专门写一篇小的博文。年底事情太多,一直忙碌着,也没有倒开空,转眼时间已经过去快一个月了,晚上赶火车,乘着现在还有点时间,赶紧回复一下,迟复也请见谅。

        这几年我总会收到我们专业的学生来信问如何学习科技哲学,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口头上说说还可以,一旦形成文字,总是有些不妥,容易遭到非议。我原先内心的想法是到50岁的时候再来谈这样的话题,考虑到这类问题具有共性,就只好谈点自己的粗浅经验,供后学者参考,有说的不对的地方也请海涵,毕竟我自己也还在摸索阶段。这个话题本应是我们这个领域的大牛们来写,估计大牛们没有时间做这些ABC式的普及工作,所以,我这里就抛砖引玉,只要没有产生具有毒副作用的误导就足矣。

        我的浅见是,学习科技哲学(包括哲学一级学科)应该在如下三个方面加力:

        1熟读哲学史。包括各种版本的,各个国家的不同哲学家写的哲学史。

        之所以强调多读哲学史,是因为熟读哲学史可以帮助我们熟悉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在无形中接受哲学范式的规训作用。这个过程要持续不断,慢慢地就熟悉并了解了哲学思维的特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功效,它能保证你的工作总是限定在哲学的范畴内,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养成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功。之所以强调不同哲学家写的哲学史,就是为了避免个人的局限性,通过多个视角的对比,一种比较客观的哲学之路就清晰起来。这些年,我手里积攒下十多种版本的哲学史,其中,比较有特点的有黑格尔的《哲学史演讲录》、文德尔班的《哲学史》、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等,国内学者也有一些不错的西方哲学史教材,可以参考。

        2专业方向的原著。这部分根据哲学学科各专业的不同,应该尽量多读,越多越好。我曾列过科学哲学的书单,可以参考。这种努力,能够保证你的研究是专业的,在一个专业化的时代,你必须变得专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中选择你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导师的要求),这条线索的目的在于保证你未来研究的精深化。(还要对涉及到的科学学科有粗浅的了解,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3锻炼文笔,形成属于自己风格的表达方式。

        哲学史上有很多哲学家的文笔是相当地优美,这种文笔的优势,即保证了思想的广泛传播,又让人们欣赏到了一种思想的美。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德国的尼采、还有英国的罗素等。为了尽量做到这点,学习哲学的人,应该适当地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尽量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另外,当下学科学哲学的人大多是走分析哲学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适当地读一点大陆哲学的东西,哲学是不能离开思辨的。在思辨过程中,能够展现思维运行的优美轨迹,比如读萨特的作品就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和萨特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可见其文字的功力,这点值得我们学习。另外,关注诗歌在当下是有意义的,诗歌与非理性的东西有关,那里的激情因素对于哲学绝对是一种重要的补充。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海德格尔如此关注荷尔德林、里尔克的原因了。最后提及一点,哲学对于文化还有一种泉水的作用,对于中国人尤其如此。由于中国语言缺少时态的变化,导致中国人的表达是缺少纵深感的,因此,哲学的运思以及独特的用词,可以丰富中国人的心灵。毕竟心灵的厚度是用语言来丈量的,语言是表达的最重要载体。(这里还要涉及一点形式逻辑的东西)

        总之,第1和第3条保证了你未来研究宽广的厚度,第2条则保证了研究的高度。没有13条,高度是立不住的,你的地基不允许,也承载不了。这些你是懂的。至于期刊文章,无非是第二条的延伸而已,找到自己的方向后,定期查阅期刊,保证了你对前行路况的把握。

        临行前,仓促罗列几点浅见,不当的地方,以后再修改。现在到了收拾行囊的时候了,回北方后上网不方便了,一时半会可能无法更新小店了,在这里也祝大家兔年春节快乐,吉祥如意。再见!

2011-2-1傍晚于南方临行前涂鸦

说明: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据说是今年春运期间最为感人的一幅照片,心有同感。没有任何商业目的,仅供欣赏,特此致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9-409594.html

上一篇:刻下那些脆弱的未来
下一篇:项目博弈背后的学术资本炼金术
收藏 IP: 58.38.63.*| 热度|

22 傅云义 蔣勁松 陈安 李学宽 罗汉江 丛远新 刘广明 刘立 黄富强 刘圣林 许培扬 孙学军 李毅伟 肖立志 林涛 刘进平 葛肖虹 吉宗祥 黎在珣 陈苏华 孟津 colorfulll

发表评论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8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