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学科知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yperchaos 交叉学科知天下,从兰州理工大学起飞。

博文

为什么一些争议性的期刊总是生命力顽强? 精选

已有 22183 次阅读 2024-5-18 17:1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开学第一课,几乎所有授课老师都会告诫学生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考试通关的最低要求,甚至会调侃到万一哪个学生期末的课程成绩是60分,那不是你们学生努力的结果,而是授课老师认真努力的结果,因此才让你丧失了补考的机会。

     对于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最有效的成果就是以论文方式发表在不同等级的国际期刊上。关心期刊分区,关心每年6月底科睿唯安发布的期刊影响因子,关心期刊黑名单和预警目录。实际上,每个期刊无论收费与否,无论口碑高低,都有一大批不同身份的人在维护这些期刊的论文引用值和期刊影响因子。很多时候,期刊影响因子的高低是少数特定群体作者和少数期刊编委努力的结果,和大多数论文所谓的质量没有关系的。一些备受争议的期刊依然生命力顽强,是离不开背后一大批科研人员团队的经费赞助和主动引用的贡献。

       SNAPP稿件系统就是一面照妖镜,对于处理稿件的期刊编辑来说非常友好。当期刊主编和收稿编辑对投递过来的稿件初审后就分配稿件到各个版块的具体责任编辑进一步评估和处理,剽窃和不恰当的署名(一个普通稿件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跨境合作署名)基本都在这个环节被收稿编辑过滤掉了。责任编辑拿到稿件后可以自己输入电子邮件或者姓名来查找自己熟知的审稿人,也可以按照SNAPP推荐的审稿人目录来勾选审稿人。考虑到一些被邀请审稿的人会拒审,一般在邀请审稿人的时候在SNAPP界面设定审稿人数量4个以上,即有四个审稿人同意审稿,后面被邀请的审稿人点击那个审稿邀请就失效了,这种情况下如果要继续审稿,可以联系期刊责任编辑,那么责任编辑把那个审稿人上限的数字增加1个就可以激活该审稿邀请链接。

      从SNAPP推荐的审稿人界面来看,每个潜在审稿人的基本信息都会展示,包括电子邮件,关键词,最新发表的论文列表,如果点开链接会显示更完整的论文目录;近五年发表的论文次数,总引用率,半年来为斯普林格期刊审稿的次数,被邀请审稿的次数和应答同意审稿的次数及百分比等等。从这个界面可以看到一些科研人员的论文目录基本都是付费期刊或者有争议的期刊,作为处理稿件的责任编辑,在选取审稿人的时候当然会注意到作者发表论文对应期刊的级别。如果推荐的审稿人基本都是在那些遥不可及的顶刊的子刊发表论文,这些人一般不会给普通的SCI期刊审稿,因此要避免邀请他们审稿。另一方面,如果推荐的审稿人显示的论文目录列表对应的期刊级别都是低于本刊在行业内的声誉和影响力,原则上也不能邀请这些人来审稿,否则会招致这些人批量给这个审稿期刊投稿。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主流期刊保持论文生命力,持续在主流期刊发表论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科研人员学术存在度的表现。

      比较可疑的是,在检查审稿人信息的页面,一些频繁在收费期刊和争议性期刊发表论文的人的论文和引用率基本都是比较高。在进一步检查稿件和裁决审稿人稿件的过程中才能发现一些端倪,这些现象值得相关期刊责任编辑和编委、作者和审稿人的警惕和注意。

   1.   跨境和跨国高密度科研合作。

        一些学术网站可以显示科研人员的科研合作关系网,一些高校为了鼓励科研合作国际化,要求本校的老师在发表论文的时候和国外一些科研机构合作。从推进科研合作国际化的目标来看,学校的初衷和动机是有正面意义的,否则也不会对署名国际合作的论文在计算科研绩点的时候增加权重。这种政策性激励的国际合作本意是督促校内科研人员和欧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合作,而实际情况却变成了和境外特定地区的科研机构,甚至比我们科研水平还低的某些国外大学科研机构的合作,这一点可以从一些大学的论文署名地址看出来。在这里面还有一个陷阱问题,就是国内某些大学的部分科研人员缺乏基本常识,比如在论文作者署名的时候遇到和中国台湾省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时地址署名出现错误,原则上要在台湾省后面加上China这个国别,而不是把地区和国家并列,在实际审稿和处理稿件的时候的确发现国内一些双非学校的作者多次错误署名,那么只能拒稿了。

2.    特殊审稿人群体的高度默契。

      一些研究方向的从业人员非常多,因此投稿也非常多。对于多数国际期刊来说,每篇稿件只要返回来两个可靠的审稿意见就可以裁决的。而一些从业群体非常大的科研方向,责任编辑送审的时候每篇稿件都会有5个以上审稿人立即同意审稿,而且返回审稿意见非常高效。进一步检查审稿人提供的意见,多数情况下都是正面的意见,顺便配套提供几篇论文引用。比较诡异的是,审稿人推荐的参考文献里往往没有自己的署名,这一点就排除了自我提升引用的嫌疑。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比较直接的审稿人,在审稿意见里就列出5篇甚至十几篇参考文献让作者在修改的时候参考和引用,这么做必然是惹毛了责任编辑的。相比两种推荐作者引用特定参考文献的情况,第一种情况具有隐蔽性,但是,大数据的判断和分析总是揭示谜底,原来这个特定领域的审稿人意见达成了默契。比如,责任编辑在处理某一篇稿件的时候,发现某个不发达国家的审稿人推荐的参考文献都是国内某几个特定作者的论文,而这些论文没有包含审稿人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反向邀请国内这个科研人员来审稿,就会发现类似的行为。这种躲猫猫的做法的确让责任编辑和稿件作者头疼,我们承认,多数稿件在撰写引言的时候会漏掉某些特定的重要的参考文献,如果恰好漏掉了审稿人对应的关键文献,那么审稿人可以给责任编辑单独留言,那么责任编辑会注意这一点并核实的。从俺本人角度来看,并非完全禁止审稿人给作者推荐参考文献,密切相关的参考文献是可以推荐的,但是要控制数量到1到3篇内。

  3.  审稿人批量推荐某一特定付费期刊论文。

       其实和上面第二条类似,在检查审稿人意见的时候,总会发现一些被审稿人推荐的论文引用目录来自于那几个争议性很大的收费期刊社。进一步检查会发现,这些审稿人要么是这些付费期刊的编委,客座编辑,或者说频繁在这些付费期刊发表过多篇论文,希望在给正规的SCI期刊审稿的时候推销引用,来保护那些付费期刊的引用率,从而预防期刊被踢出SCI数据库。这样做的后果是可能被期刊责任编辑做记号和打标签,今后处理这些审稿人团队投递的稿件时必然遭受更苛刻的审查,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的。

       马上临近6月份了,每个期刊的影响因子数值基本上定下来了,就是等着相关机构的正式发布。作为真正的科研人员来说,要认识到每个期刊所谓的影响因子都是一种统计平均,影响因子总是少数作者的少数论文贡献的,也离不开相应期刊部分编委执著的努力以及期刊社的某些商业行为的推进。淡化期刊影响因子,淡化论文引用, 做真正的科研,引领性的科研,在各种学术会议平台上积极展示自己课题组的成果,一定周期内必然赢得认同和认可,影响力自然伴随。作为每个期刊的编委,严格把控稿件质量,甄别审稿人意见并写出靠谱的科学性审稿裁决意见,把自己最重要的最新成果发表在所效力的期刊上,增强期刊的影响力,这是一种自然行为;认真阅读所效力的期刊每一期最新的论文,在各种场合宣传和推荐该期刊发表的与自己领域相关的论文,也是一种责任。



投稿与审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0980-1434637.html

上一篇:审稿人强制作者引用自己团队文献的套路
下一篇:内卷化的科研同行和期刊的斗争
收藏 IP: 61.178.245.*| 热度|

12 王从彦 杨正瓴 许培扬 武夷山 郑永军 王涛 冯兆东 郭战胜 史仍飞 蔡宁 汪育才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