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邓丽君与流行歌曲

已有 2368 次阅读 2018-4-27 08:16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八十年代初,邓丽君的歌曲像一股不大不小的龙卷风进入了大陆。一时间,大陆青年,多以能拥有一盘或者几盘邓丽君歌曲的磁带为荣耀,为时尚。街头各种摊子和小店都用收录机播放着邓丽君的歌曲。后来我在1984年读研究生的时候,宿舍两位年轻的同学也在用收录机反复播放着小邓的歌曲。

我以为,这种现象是对大陆文革期间的文化沙漠现象的一种填充。我记得有一位中专的师兄说过,文革期间,严格地说就是1976年以前,大陆电台电视台播放的歌曲就是那类“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这样的歌曲。这样的歌曲,说实话,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听,更没有兴趣唱。而那首更可笑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更像是精神病患者的某种张扬表现。而当这一切都随着“四人帮”的粉碎与文革的结束,原来干涸的沙漠更是荒凉。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有人从外面带进来邓丽君的歌曲磁带,不可避免地如同水流冲进负压的容器一般。可以想象,这种现象给大陆的音乐界带来怎样的震荡。

邓丽君的歌曲,我以为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歌曲,是一直流传在民间的音乐。这样的音乐有着民间的质朴,也有着民间的情调。只是在包装邓丽君的公司里,这些歌曲的清纯与质朴不见了,被涂上了厚厚的脂粉。虽然声音不那么清纯了,但是,毕竟来自民间,所以基本上还是可以听下去的。

另一类即是由所谓音乐人创作的歌曲。这些歌曲都以爱情为题材。只是这里所表达的爱情范围狭窄了一点。一般多为怨女痴男的哭诉。好像只要涉及爱情题材,男都必然是痴,女都必然是怨。这种狭小的题材实际上束缚了这类流行音乐的手脚。当然,对于年轻人来说,刚刚进入青春期,对于爱情与男女之间,多为懵懂。所以这类情绪波动的歌声会让他们感觉,这就是爱情,这就是男女之情。于是他们把自己对爱情的全部憧憬都通过对这类歌曲的喜爱寄托进去了。

然而,这些涂满脂粉气的歌曲,其实不过是资本背后所具有的极大的推力。我们的民族歌曲被这些歌曲挤到后台去了,而新创作的歌曲又都是在模仿这些脂粉气。而像谷建芬等优秀作曲家的作品虽然也能偶尔出现,但毕竟抵不过资本的强大攻势。在这个期间,也有一股清新的台湾校园歌曲不时出现。但这些清新最终又都被脂粉气淹没了。

大陆的音乐界开始疯狂地模仿港台音乐的风格。一批歌手涌现出来,而又迅速地淡落下去。一批歌曲也是迅速地涌现出来,而接下来也迅速地衰落下去。街上播放的流行歌曲,其中有些如猫叫春一般,除了这种生理情绪的外泄,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东西了。

官方媒体在这个时候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解决脂粉气的问题,他们把视野转向国外音乐。比如是一些经典的轻音乐和舞曲,但这种音乐虽然也受到青年们的欢迎和喜爱,但这里没有多少能朗朗上口,唱得出来的。所以音乐欣赏归欣赏,而需要歌声的地方,仍然被港台类或者港台式的流行歌曲所把持着。

脂粉气的歌曲看来已经独霸天下了。但不知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它们自己就衰落下来了。所谓中国歌曲排行榜,已经再也拿不出像样的歌曲。流行音乐开始呈现一片萧条。这种现象似乎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应该说,直到今天,大陆流行音乐仍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像样的歌曲,只是那些音乐公司强努着推出所谓一个又一个歌手,而这些歌手中的大部分很快就销声匿迹,而只有少部分人走进影视界,还保留着那么一点气息。

从某种意义上说,八十年代初,流行音乐的时兴不过是对文革中荒漠的一种急就章式的补充。文革中的荒漠是荒谬的,补充进来的流行音乐也充斥着荒谬性。这两种看上去相反的东西,其实都有一种共同之处,即都没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其生存的基础。

央视的音乐台倒是费了不少力气来力推民族音乐和民族歌曲,但总的来看,除了在他们自己的小圈子之外,对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他们的努力是值得赞赏的,他们的付出是值得尊崇的。但是,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真正地把我们的民族歌曲与民族音乐在祖国大地的音乐园地里弘扬起来,这还真是一个大的课题。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只是原生态的民族音乐,其生命力固然也有,但传播力是有限的。侗族大歌固然震撼,但传播的范围还是狭小了一些。黄土地上的土生音乐固然惊动天地,而且经过一定的改造之后,也确实很受欢迎,但是走这条路了十分艰辛,后续的新作就没有再见到了。

回想起五六十年代,那个时代创作了多少美妙的歌曲呀。无论是儿童歌曲,还是群众歌曲,无论是电影插曲,还是民间乐曲,有一首,就美一首。那是为什么?因为创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情,对社会主义事业的热忱,同时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采风,历尽辛劳,才有可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乐和歌曲。现在的所谓音乐人,都在做什么?或许也有个别努力和用功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还有那么一些做音乐的人不那么努力和用功。他们要么是被钱烧得五迷三道,要么就是一门心思创作只有自己才深陷其中的音乐。这样的音乐不可能不脱离群众,不可能为群众喜闻乐见。

当年的年轻人,似乎至今对邓丽君念念不忘。可以理解。只是对于小邓的歌声,在资本包裹下的脂粉气,清新的气息总是不那么纯正罢了。

公众号.jpg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11131.html

上一篇:打击叙利亚以试探中国?
下一篇:小民族的自尊心
收藏 IP: 114.241.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