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第二次出国留下的点滴印象

已有 4523 次阅读 2019-2-17 22:42 |个人分类:科研杂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年前出国, 美国矿业, 访问学者, 科研趣事, UNR

第二次出国留下的点滴印象

第一次出国是在1986年,那时候去了北欧瑞典接近北极的律勒欧工业大学,在那里呆了一年多时间回国。第一次出国主要目的是抱着好奇开眼界和仰慕发达国家的心情而去的,但寒冷和暗无天日的北欧冬天驱散了我长留的念头。有关写实文章见链接:科学网—那年出国 - 吴超的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619878.html 

从瑞典回国之后,就一直老老实实认真当起老师来,也一直未曾再出国,那怕出国去开个国际会议也没有。直到1998年才想起要再出一次国,这一次出国主要目的是想到世界最发达的美国去看看和学点什么,因此,申请了当时的国家公派访问学者,于19993月登上了从北京飞往旧金山的航班。

第二次出国与第一次比较起来,显得从容了很多,没有像第一次那么无知和狼狈。可这一次在美国两所大学呆了接近一年的时间,感觉与出国前想要的也还相差甚远,学术上感觉没有多大收获。时间飞逝,20年过去了,现在回忆起来,能记住的东西不多,有意思一点的几件事随便聊聊吧,权当做一个回忆记录。

——第一次巧遇明星

从北京启程去旧金山的那天,在北京国际机场候机厅,正巧遇上了中国艺术代表团赴美国演出,当时社会好像还没有什么追星的潮流,不过突然在候机厅里看到平常只能在电视里看到的胡松华、宋丹丹、倪萍等一二十位明星和节目主持人,心里还是感觉很新鲜的,看到有人专门为他们赠花送行和摄影,场面好不热闹的,也算意外开了个眼界。由于当时还没有数字相机,更没有拍照手机,自己带的相机还没有上胶圈,实际上也没想过去给他们照个像合个影什么的,要是今天有手机拍照这么方便,那一定是留下不少镜头。与胡松华有个近距离接触还是在飞机里的洗手间门口撞上的。

飞机降落在旧金山机场后,在美国的妻妹与她的先生一起来接了我,并告诉我已经买好了票今晚请我去看中国艺术代表团的演出,我才联想起在北京国际机场遇到这拨人。这也是迄今我唯一一次在现场看这些艺术家的演出,而且是在美国旧金山剧院看的。不过,由于座位比较靠后,加之自己时差的问题,也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感觉,但也算是一次比较深刻的记忆。

——不寻常的现场考察

俺去的第一所学校是内华达-里诺大学的麦凯矿业学院,该学校虽然排名不怎么样,但其矿业学院还是比较有历史的,俺是做矿山安全与环保的,算也比较对口。1998年以后国内的矿业开始复苏了,但是美国的矿业仍然冷冷清清,偌大的矿业学院没有几个老师和学生,采矿工程专业的师生更是寥寥可数。刚到不久,俺老师M J Jones就说要带我们去矿山考察,这当然是难得的开阔眼界机会,按照当时国内的情况,去一座矿山参观实习一般要几天,可这次参观实习却大出我的意外。

约定出发的那一天早上,Jones开来一台从学校借的类似依维柯的可坐上十个人车,把我和两个本科生和两个研究生,一共六个人就上路了。Jones也没有与我说明整个旅行会去什么地方,我们当天中午就到了一座露天矿的矿部,一到马上听矿方介绍情况和看录像,不一个小时后马上就到现场参观和听讲解,之后就与矿方告别一下大家开车走人。我们吃饭都是在高速路休息区买汉堡包提到车里一路行走一路吃的。由于一天有很长时间都在车上走,一道去的同学也有两位开车很行的,也就轮换着开;一路走过了很多地方,Jones也会与我们讲讲一些附近风土人情的事情;就这样循环和走马观花,我们每天都参观了一两座矿山,五六天走下来,不知道走了好几千公里。这一趟旅行我们主要在内华达州和加州的矿山参观,中间路过了内华达大沙漠和拉斯维加斯、洛杉矶等城市,也走过了加州西海岸线,偶尔遇到好的景点,也会停几分钟或一小时参观一下或照个像什么的。

我们一路住的都是比较简单的汽车旅店,但有一个晚上非常特别,那是到了Jones一个毕业学生经营的矿山参观,作为矿主为了显出其豪气,晚上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饭和住宿。到了他家之后,真让我大开眼界,首先是整个家里的装修就像一个地下矿一样布置,不过还是比不上电影林海雪原的座山雕山洞那么土豪,真是矿业之家啊;其次是房子多和深,一路进去要走七八个门,中间还有天井(露天庭院)。莫怪他能招呼我们这么多人住到他家里。他还自豪的与我们说,房子是他自己设计和装修的,这就更难得了!也令我们真心佩服。

这次旅行实习,我们参观所有矿山的具体情况及其位置和行走路线,我是等到回学校后再详细查阅资料和地图才比较了解的,因为自已有一些晕车,英语听力实在不怎么样,当时听到的理解的还很不够,而且感觉特别的劳累,过去从来没有过这么日夜兼程坐车实习的。

还有一点感觉与国内大不一样的是,我们一路旅行的吃住和汽油等开销的费用,都是由Jones处理,他回校后把一堆乱七八糟的票据塞给系里的秘书就完事了,即相当于系里的秘书也有帮助报账的责任。

——里诺美丽的特鲁基河

内化达-里诺大学很靠近里诺市中心,在学校的高处就可以望见赌城的高楼。里诺号称是世界最小的大城市,赌城是什么样子很多人都见过了,这里没有兴趣多说。我对里诺最有印象的是旁边的特鲁基河,该河流的水是从美国著名的太浩湖流下来的,河水非常清澈和凉爽,有些河段非常湍急,水中经常有鱼翻滚跃出;两岸是供游人休闲散步的绿化地带,还有单车道和各种小景点,烧烤点、野营地也挺多。里诺市周围都是沙漠,夏天非常干热,这时候能够在特鲁河边的绿地骑车或散步,既凉爽又惬意。对于我们这些比较有时间的单身访问学者,这是最好的去处,骑着单车观景和锻炼身体,累了在河边找个老人家聊聊天练习一下英语口语,也是一举多得的事。否则一天一个人闷在狭小的屋里,日子很难熬,特别是到了假日的时候。

在内华达-里诺大学由于没有合适的研究课题可做,尽管当时与加拿大的一个硫化矿谈过一个项目,但没有弄成,呆了几个月写了一篇论文投一个国际刊物被接受发表后,碰巧联系到在卡本代尔小城的南伊利诺斯大学有个合适的防尘项目可做,就转到那里又呆了几个月。

——第一次坐三天长途大巴

从里诺到伊利诺斯的卡本代尔市,我选择了先坐“灰狗”长途汽车,一是图便宜,二是可以沿途看看风光。美国当时的灰狗大巴非常便宜,几十美元随你坐几天。我途径了美国西部到中部的几个州和城市,经过丹弗、圣路易斯等城市,看到了美观广茂的田野村庄。

为什么这段旅程印象会那么深刻?主要原因是我有些晕车,经过三天三夜,待坐车到了卡本代尔市,已经身心疲惫,脚板也肿得厉害,下来后也不知东西南北了。而且隔天教授说在圣路易斯市有个大型矿山安全培训讲座让我去参加,我身体还没休息又要坐车往返几百公里,对于不晕车的人没有问题,但对于我又是一个考验。那时候在培训会场听着听着真的睡着了,醒来后确实很不好意思,不知道当时有打鼾否?

——美丽的SIUC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at Carbondale校园

SIUC的采矿工程专业当年算是全美比较景气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加一起有几十号人,也有一些项目可做,但采矿及其安全环保那些事那里都一样,也没有什么特别可做可学的。特别是短时间,即使有项目也是做不出什么像样的数据来。由于我以前做矿山防尘的,到了SIUC也是做这个,因此也较快写了一篇论文投一国际期刊并被接受发表。

不过,对SIUC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其宽广美丽的校园,特别是到了秋天,满园枫树让人感觉美得窒息,仿忽到了童话般的世界,学校边还有一个小湖,学生们带着一个像行军水壶般的随身听(当时还是很先进时髦的)绕着湖边小路跑步听音乐看红枫,那个情景真是美滋滋的,心里羡慕不已。

——当年美国的互联网真给力

那年在美国还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和觉得最方便的事,是当年美国的互联网已经处于高潮期,大学里浏览检索各种数据库非常方便,比如查CAEISCI等数据库,而当时在国内普通大学是没有开通的,要查上述数据库时只能待到项目鉴定时,出钱请官方检索机构通过北京情报研究所的节点去国外检索一下。而1999年在美国普通大学都能检索几大数据库和世界专利库,这是当年与国内不可比拟的,也由此我通过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检索几大数据库后,写了一篇比较系统综述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而到了现在,在国内检索世界各种文献数据库,已经不值得一提了。

——结语

现今,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做短时间访问学习,那怕是长达一年,我觉得在学术上很难学到多少东西,能让你学的都很一般,有点不一样的带个印象回国也复制不成,不让你学的一般学不到,还有一些传统行业,由于这些国家不太关注,还不如国内的平台好。更多人短期出国了,只是能亲历其境开开眼界和多一些经历而已,特别是现在互联网很发达,开眼界也不需要出国了。至于有些人说想顺便提高一下外语,这更是没用,如果没有有意识去练习,许多访问学者一天到头都与几个同胞在一起说普通话,那里谈得上什么语言水平提高。因此,第二次出国之后,我对出国也不太感兴趣,也没必要像有些人需要借助出国搞什么虚拟国际交流合作的,特别是出去办那些手续,实在太麻烦了(领导有人代办除外)。

时隔20年了,想起还是写篇记事文章聊聊。其实,现在出国和国外的情况,大家都很熟悉,谈出国也没有什么新鲜感了。

另外,当年在美国受到了几位好朋友和老师的热情帮助,后面一直没有联系上,也在此表达对他们的诚挚谢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1162701.html

上一篇: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一点经验分享——以安全科学上游理论研究为例
下一篇: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
收藏 IP: 113.246.49.*| 热度|

5 刁承泰 蒋敏强 张鹏举 王秉 杨顺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