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itym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vcitym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

博文

研究生学习方法之七:转变观念+践行创新

已有 4218 次阅读 2010-4-24 20:58 |个人分类:技术相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研究生, 学习方法

    无论汶川地震还是玉树地震,给人们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于是关于地震预测的争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也是,关于地震预测问题,确实是一个世界难题。但这并不是不可破解的。在浏览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地震预测,目前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学派:西方思维学派、东方思维学派、东西方结合学派。而这些学派中,地震预测成功率较高的,却是以东方(确切说是中国)学派为主导思维,结合西方思维的预测结果。于是想起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李四光、翁文波等。其中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有较大的影响。同时还发现了一个特点,很多已经退休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很多都在借助中国传统智慧在解决这个问题,如徐道一研究员等。  这些观念的转变和践行创新,虽然不被主流科学派认可,但是,他们的科学探索思路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翁文波院士的思维(http://www.qqkqw.com/html/news/3/83765_3.html

     翁院士认为,对于新知识可以有两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学习其中前人(特别是外国人)的部分精华,著书立说,这一态度可以升高工,教授;第二种态度是在博览群书之后,发现其中前人(特别是外国人)的一些错误或不足之处,创立新说,供后人学习,这一态度,意义深远,但困难重重,不过与其他人创新,你去学习,不如你去创新,供他人去学习。我们应采取第二种态度,但必须有决心,去克服极大的困难。

  (1)创新的困难

  创新的第一个困难在于:过去学到的知识中,包括许多将来要被修正的错误。书读得越多,错误的知识也越多。一份今天考满分的考卷,到100年后,可能只能评50分。所以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可能就是创新的障碍。

创新的另一个困难,在于社会和学术界接收新知识有惰性和偏见。例如,过去有一位科学家建议我国采用吹氧炼钢,但工业界不采用,等到外国广泛采用,我国方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弥补国内空白。

此外,科技和教育制度,对创新的鼓励,也都有很重要的关系。

  (2)创新在于认识

  如果我们认为已有的知识完全正确,那就没有必要创新,所以要重新认识一切,包括我们自己和世界。就是在最基础的数学世界中的集合、公理、关系这三个观点,我们都可以提出问题。在更具体的物理世界中的物质、时间、空间这三个观点中,存在的问题更多,例如时间和空间都有源点和单位问题。

   另外,中国人民大学欧阳志远教授从科技史和哲学角度对地震预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见附件)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要取得对地震规律的正确认识,必须由小科学走向大科学。地震预测的基本特点是:对象复杂、进路多元、处理集成、结果随机;基本方法是:广泛搜集天、地、史的相关信息开展综合研究,改“求常”思维为“求异”思维。在实践层面必须突破工程化的科研模式,向“群测群防”的方针复归,积极有序地组织预测的社会参与,增加预测的透明度,改“精确性预报”为“概率性预报”,逐步降低社会高层和基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社会对预报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上这些都是观念的转变,或者是认识到转变。我欣赏CCTV10科教频道广告角度改变观念。对于想投身科学事业的研究生,就要在科研中遇到问题时,或者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及时转变观念,然后再及时进行实践。不过,这种观念转变如果频繁,那就会出问题。转变观念的前提是,那条路经过长时间坚持得不到解决时才能用的。

    转变观念,创新实践。研究学习的方法之一。

 

 

 

 

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翁文波院士简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347-315550.html

上一篇:研究生学习方法之六:知易行难+零敲碎打
下一篇:数字地价模型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8: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