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生命的隐喻

已有 2713 次阅读 2019-9-23 1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武志红说人生中记忆最深刻的三件事代表了一种生命的隐喻,人生的脚本就此展开然后是一个又一个的强迫性重复也叫做轮回。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三件事中,第一件是村里看露天电影,电影散场之后,我一个人拿着小板凳回家,很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我当时感觉很困顿,迷迷瞪瞪地走着,感觉被抛弃了,本来妈妈是陪着我一起看的,她自己先回家了。第二件事是跟着母亲去参加婚礼,她喜欢跟人聊天,聊着聊着就我把忘一边了,等到该入席吃饭的时候,我一个人傻傻地站在一边不知道该坐哪一桌,也找不到妈妈,就很委屈地哭,然后大姨拉着我帮我找到一个位置,但是我感觉那个位置并不欢迎我,我是硬塞进去的。第三件事是有一次刚下完雨,我和好朋友马亚在河边玩,河水涨的很高,忽然她滑到河里去了,我一把拽住她的衣服,她才没有掉进去,后来她一直对我很感激。这三件事都发生在我小的时候,很可能在上小学之前,尤其是前两件。

       我是读完武志红的解读再来回忆这些事情的,可能提前回忆效果会更真实一些。尤其像我这样没有一个坚实的内在自我的人,很容易被别人的思想所左右。不过觉知自我是很重要的一步,只要肯迈出这一步,就算效果打了折扣,也是会有很多作用的。

       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都显示我有过被抛弃创伤,害怕得不到爱,感觉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我后来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过多次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窘境,有时是分组时落了单,有时是聚会时不知不觉就成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走路,一个人爬山。我记得本科毕业散伙饭上,大家都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热热闹闹聊个不停,有的还哭得稀里哗啦,我虽然也和自己同宿舍的人一个桌,对一切却都无动于衷,第一次看到加缪的《局外人》后,我感到很震撼,这不就是写的我吗?尤其最后主人公被执行死刑的时候,他有一次想到了妈妈的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这巨大的愤怒清楚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信息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依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的完善,为了使我感到不那么孤独,我也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第一次读这段话时流下泪来,悲愤交加,感到人生的荒诞和无常。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其实对自己这种格格不入既有深深地自卑,也有一种自恋,这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如果一个人完全不喜欢自己,只有去死。武志红说他的早前的墓志铭是“这是一个高明的旁观者”,人没有简单或者的福分,我也尝试过一个人走进深渊和人生僻境,里面实在孤独的可怕,走出来之后发现人们变得格外友好和善良了,这也是一种补偿吧。

       第三件事我能记这么深刻有点奇怪,我记得那条河就在我家屋子后面,当时的情景十分清晰,我甚至能感觉到我用手紧紧抓住马亚衣服时的感觉,后来我们还成了亲戚,她妹妹嫁给了我的堂弟,有时回老家还能见到她,她居然也记得这件事。这代表了我生命中什么样的隐喻呢?敬畏生命?不太贴切。尊重友情?也不是很符合。我又重新体验了一下当时的那种感受,一种劫后重生的放松,还有一种“我帮了你”的洋洋自得,可能还是揭示我内心深处最深刻地一种自恋吧,我是有用的,在关键时候可以拯救别人,甚至整个世界,这跟我有时候悲天悯人的调调十分接近。

      上个月我妈动了个手术,做完手术当晚我跟我爸进行了有生以来最长的一次谈话,谈到了我和我哥小时候的生活,还有他小时候和年轻时候的生活,印度人相信身体右半边的情况代表着和父亲的关系,进行完这次谈话后我发现一直以来困扰我右边身体的疼痛感减轻了很多,比如我右边腰一直酸疼,右肩周也经常感到很不舒服,右边的牙齿经常上火,右边的腿也经常感到不适。回来后我买了几本心理学的书给我爸发了过去,不知道他会不会看。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我爸当过语文老师,应该也明白这个道理。我相信他跟我一样,一生中总感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做什么事都难善终,然后也不甘心就这么过一生。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他还得选个合适的位置才行,可见关于位置的困惑,远远不止我一个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61002-1199136.html

上一篇:释放你的攻击性
下一篇:生命的隐喻(二)
收藏 IP: 112.9.109.*| 热度|

6 郑永军 段含明 武夷山 尤明庆 赫荣乔 王三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