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海无涯靠眼界 – 再说寒门子弟的缺陷
最近有两篇博文吸引我的注意力,一篇是肖重发的《斯坦福化学博士自杀:寒门子弟留在美国转行做软件 》,另一篇是刘全慧老师的《本科生中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肖文有意无意地把天才的陨落解释为转行编程,似乎不妥。毕竟人家做到首席工程师(架构师?美国头衔的名堂很多,是典型的钱不足,名来凑,所以不能太把首席当成一回事。Palpal又如何?还有Google和CISCO),不能说不努力或不成功。只是,按照当事人的说法,一年20多万美元,令王庆根很满意,这说明寒门子弟的缺陷是眼界,仅仅是20多万美元,就值得如此拼命么?湾区的20多万也就是东部的10多万,中部的10万出头。一名成功的教授,研究费加版权费,也可以挣到这么多。某些人每年的私下捐款,也可以达到这个水平(意味着他们的合法收入是10倍以上)。那些看不起学位、看不上头衔的人,因为风云际会,他们拥有超人一等的眼界。
我们重视名校和名师,名校给学生以系统全面的训练,名师给学生以高瞻远瞩的眼界,后者是学生在各个领域成功的秘诀,因为他看见过什么是成功,知道如何专注才能成功,并且在成功路上得到老板的提携。和中国华山一条道,成功靠高考(或当官)的途径不同,美国人成功的方式太奇怪了,作一个产品能够吸引众多粉丝,编一个程序也能成功卖钱,写一本书可以高枕无忧半辈子,写两个章节也能版权超岁入,推导一两个公式也能青史留名。正因为成功的传奇太多了,所以美国人很容易专注,不为外界所左右,努力开发自己的兴趣,成为人才市场上独一无二的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稀缺程度,所以王庆根的转行,我们都认为不值。然而,为三斗米折腰的国人还少吗?有的人一毕业,转移了研究兴趣,虽然著述颇丰,然而丧失的是成为大师的机会。有人改行作IT,只不过当时有无限的机会,而自己有没有利用好自己的潜力(论文、老师、关系等)。机会只眷顾第一个开拓的人,后来者必然受到始发者的阴影笼罩。很多郁郁不得志的天才,只因为选错了行当(男怕选错行)或选错了方向。天才在无限的后悔中消耗,只能说明当初缺乏一种高瞻远瞩的眼界。
科学的开拓者大都是闲人,只有那些闲人才有开拓的眼界。 刘全慧老师笔下的本科生,也是一种闲人:他们没有经济独立的压力,没有同行竞争的攀比,没有社会事务的繁琐,没有家庭柴米的负担,最幸运的是没有思路(范式)的陷阱,只知道勇往直前。如果运气好,碰到一两个愿意点拨一下的名师,调动了无限的青春活力,这是成功的最大动力。一句话,成功依靠专注,专注始于眼界。寒门弟子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相当的眼界,一旦离开成长的环境,就不知道如何发展,这是难以衡量的家庭环境造成的内在缺陷,很难弥补。天才也需要人指引,没有哈代,还会有华罗庚的成功么?王庆根的中途转行,似乎与导师的不成功有很大关系。当然,我也不能乱猜。
参加过学术会议的人都知道,藏龙卧虎,人人都有绝门功夫。为什么要鼓励本科生参加学术会议呢?希望他们树立远大的目标,向着更高的标杆直跑,只有那符合自己性向的研究(或工作),才是成功的捷径。至于名和利,都是成功的附属品,饭后的甜点而已。为了甜点而忘了主食,是寒门子弟最大的缺陷。上了名校,只能给社会多贡献一个高级一点的打工者,所以我反对对寒门子弟的特殊照顾。故老传言,成功的学生往往具有内在的动力,内在的动力来源于:读千卷书、行万里路或家庭因素。寒门子弟这三条都有欠缺,所以还是不能拔苗助长。我想,如果未来的大学,能够按照这三条选择生源,成功的概率要增加不少,至少美国名校都是如此干的,名人都上名校,因为出身有优势,或者说眼界有独到的地方。美国招生官员,阅人无数,努力从细微的线索中寻找成功的线索,而家庭背景,就是部分成功的保障了。眼界真是难以捉摸的东西,没有相当的阅历,不能达到超人一等的眼界,所以我们要游学四方,增加不可捉摸的眼界。
有道是,大海航行靠舵手,学海无涯看眼界;初生牛犊意志专,自古英雄出少年。
附录:
另眼看寒门贵子 -- 谈寒门成才的两大障碍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475225
条条大道通罗马 -- 谈“寒门贵子”的集体主义认识和误区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2992&do=blog&id=47841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