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老师的博文《人之初,性本X?”》又谈及“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性本廉?还是性本贪?”这样的问题,我在他的文章后面写了一段评论:“这个问题实在可以算是老生常谈了。同意28楼周可真老师看法。人之所以为人,除了其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而且就人的生存价值而言,社会属性可能大于自然属性。自私利己来自于自然属性,道德自律来自于社会属性。也许在人的天然禀赋中,具有某种利他因素,那其实和利己是一个钱币的两个面——比如要想自己更快乐就不能孤独,要不孤独就必须人家和你交流,要有交流就必须付出——很多时候,自然科学家对人的研究意义并不大,因为他们往往不会研究甚至不懂社会意义上的人。同意经济学假设的出发点是人的自私本能,这并不排除人在某种情境下会牺牲自我利益甚至生命。比如,黄继光堵枪眼时候,也许他考虑的是自我利益与他所崇尚的社会价值完全一致,在他的意识里牺牲生命是获得更高自我价值的一种形态。”写完之后意犹未尽,于是便在这里再啰嗦一会。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比尔·盖茨的“自私基因”》讲基因本身的自私属性,这文章大概是6年前写的,搬到科学网也有4年了。那时候刚在科学网上混,文章写出寂寥无声。其实那篇文章还是有些味道的,我的基本观点是:归根结底从进化论角度看,人性本身就是一种天然的“基因”选择,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基因本身面临着生存竞争,那些“大公无私”或“私心较少”的基因变得越来越弱小,而那些具有超强自我追求和自我维护的基因,则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和膨胀,最后的结果是“自私的基因”战胜了“无私的基因”,成为遗传的胜利者。……但是,“自私的基因”虽然具有超强自我利益的追求,但是选择形式却是可以不同。“利他”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基因自私”的社会性需要。
乾隆皇帝站在北京城楼上,指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流问纪晓岚:卿可知这么多人都是些什么人?纪晓岚回答:“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他的机智令皇帝老儿也大为赞叹。我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课说到这个,我说纪晓岚少了一个字“情”,人生所求,无非三字:“名利情”。这三个字包罗了人生所有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我问学生“名利情”三者若要你排序,或者说必选其一的话,你如何选?对方回答“那还是选利吧。”其实这种选择是受到某种社会环境的影响的。我讲,你说名利重要,那“哥哥”(张国荣当时刚死)他有名有利,为什么还活得没趣要去死?你说是情重要,那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么多父子翻脸、兄弟相残、情人结仇?也许在很多时候,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包括“名利情”三个字,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讲人性的善恶,既不能摆脱人的社会属性,更不能超越特定时间维度上的参照。
现在看来研究人性单纯用自然科学家的做法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充其量只是一些实验性基础,必须要从社会学角度去理解才能全面认识人性的善与恶。很多时候人从自我利益出发的行为,却更大程度上有一种利他的价值。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小说的扉页上这么写:“谁能说的清动机?”那是隐藏在人的行为最深处、很多时候连行为者自己也无法完全说清楚的东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8418-535653.html
上一篇:
也赋《念奴娇》顺带点评一下各位大作下一篇:
科学网博客平台不爽影响浏览和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