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是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以下简称R&D)的英文缩写,也是国际上开展R&D统计调查的规范称谓。R&D活动是指从事科学发现及其可应用性的探索性活动,以及开展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等的活动。开展R&D活动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探索科学发现的应用途径、自主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获取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
一、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从清查公报可以看出,经过“十五”、“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我国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发投入达到新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2009年,全国共有4.6万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参与R&D活动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的全时当量为229.1万人年。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R&D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
2000年以来,我国R&D经费支出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9年达到5802.1亿元,也已跻身R&D经费投入大国之列。
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是国际社会用于衡量一国在科技创新上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2009年该指标数值达到1.7%,创历史新高。
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划分的三分类数据是R&D清查最重要的结构数据。其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范畴,这方面的投入能够反映政府对推动科学前沿探索做出的努力,特别是基础研究代表着原始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的科研领域。200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270.3亿元,应用研究经费支出为730.8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5.8倍和4.8倍,年平均增速分别为21.6%和19.0%。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在财力上大力支持,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2008年我国科技论文被国外主要检索工具SCI、ISTP、EI收录的总数分别为11.7万、6.5万和8.9万篇,世界排名分别由2000年的第8位、第8位和第3位上升到第2位、第2位和第1位,位次分别提升了6位、6位和2位。
试验发展的投入规模代表着科学研究的应用能力。这类研发活动主要由企业实施,这方面投入也能反映出一国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的水平和能力。2009年我国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为4801亿元,是2000年的6.9倍,年平均增长23.9%。随着这方面投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2009年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为17.2万件,是2000年的13.7倍;国内职务发明专利申请授权数为5.2万件,是2000年的18.5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为68198.8亿元,是2000年的6.9倍;新产品销售收入为65838.2亿元,是2000年的7.0倍;新产品出口为11572.5亿元,是2000年的6.7倍。
R&D活动的行业分布是另一个重要的观测视角,可以使我们清楚看到科技资源在各行业的配置状况,以及这些行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地位。2009年我国制造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行业R&D经费支出分别为3571.3亿元,1138.7亿元,451.5亿元,占全部行业的比重分别是61.6%,19.6%,7.8%。在制造业中,R&D经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通用设备机械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这九大行业R&D经费支出均超过百亿元,合计占制造业的近80%。这些行业都是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信息化水平、带动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所重点依靠的支柱产业。
从研发活动的地区分布也可看到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2009年我国R&D经费支出在300亿元以上的地区依次为江苏、北京、广东、山东、上海、浙江,这六个省市R&D经费支出合计为3365.4亿元,占全国的58.0%。这些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并且积聚了可观的科技创新资源,已经具备了实施前沿科学和关键技术的攻关能力,这些地区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赶超科技先进国家,带动国内后发地区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设立科技项目(课题)开展研发活动是我国科研的基本组织方式,项目(课题)研究的布局和资源配置状况,都对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有重要影响作用。2009年全国各类单位共开展R&D项目(课题)77.5万项,项目(课题)人员全时当量200万人年,项目(课题)经费4549.3亿元。我国分社会经济目标的R&D项目(课题)经费都在百亿元以上:工商业发展为2929.7亿元,能源的生产、分配和合理利用为249.9亿元,社会发展和社会服务为201.2亿元,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和农村规划项目为149.2亿元,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及污染防治项目为118亿元,其他项目为745.7亿元。
衡量一国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情况,即从科技创新获取利益的归属情况,一般通过本国民族工业的创新能力反映。按注册类型划分的清查数据就能够从利益归属角度反映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内资企业R&D经费支出为2779.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73.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增量中,内资企业的贡献达83.4%。从内资企业相关科技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份额看,发明专利申请数为6.9万件,占74.9%;拥有发明专利数为8.9万件,占75.4%。内资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44646.0亿元,占65.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2454.5亿元,占64.5%。
研发队伍建设是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我国研发队伍建设主要通过政府部门和企业设立的专门研究开发机构来推动,这方面工作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清查结果表明,2009年全国共有各类研究开发机构4.5万个。机构中专门从事R&D活动的人员142.6万人,是2000年的2.3倍;其中博士和硕士达到32.7万人,占23.0%。机构R&D经费支出为3181亿元,是2000年的3.1倍。机构中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原价3972.5亿元,是2000年的2.8倍。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一是我国总体研发投入强度还不高。2009年我国研发投入强度虽然达到了1.7%,但与世界领先国家3%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二是科学研究投入偏低。在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出所占比重偏低,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支出占10%以上(2008年美国占17%,2005年日本占12.7%)和应用研究支出占20%以上(2008年美国占22%,2005年日本占22.2%)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科学研究支出所占比重不高表明我国科技发展的根基还不够坚实,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三是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水平不高。200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企业为1893家,仅占4.7%;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有授权发明专利14277件,约每三家企业有一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部分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具备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树立信心,奋力拼搏,就一定能够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
二、R&D活动是如何定义和进行统计的
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和积累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开发新的应用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要形式。
应用研究是指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为达到预定目标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进行的探索。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
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建立的上述各项作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开发活动。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新产品原型、样机、样件、新配方、新系统等等。
上述界定表明R&D活动具有先进性、开创性和排它性的特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
那么,如何收集和计算R&D数据呢?由于R&D活动普遍渗透于教学、科研、生产和日常工作之中,进行R&D统计调查时,首先需要把R&D活动与其他活动区别开来,这是科技统计不同于经济和社会统计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项统计调查的难点。这次清查的具体做法是:在正式填报之前,组织填报单位整理科技项目台账,做好研究开发支出的财务核算等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组织填报单位逐项填报本单位正式立项的科技项目(课题),并填报活动类型或能够区别活动类型的相关标识,由此计算出填报单位应计入R&D活动的经费支出和人员数。再由各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基层单位填报的项目(课题)逐项进行审查,确认划定的R&D项目(课题)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符合清查方案的规定。除此以外,还通过进行逻辑性、约束性、关联性、匹配性审核和评估,确保统计结果真实准确。
三、开展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的相关背景
近现代以来,由于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的革命性变革,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特别是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竞争加剧,各国的科研活动由松散的自主研究方式向以政府为主导有组织的研究方式转变,由以大学的学术性活动为主扩展为有企业大规模参与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出现了人、财、物力大规模投入的局面。为有效管理和科学配置科技资源,提高科研效率和效果,开展科技统计调查、及时收集科技活动数据就提上了日程。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技指标专家组首次发布了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统计手册。从此,R&D统计调查工作在世界各国逐步推广开来,目前,世界上已有上百个国家依据国际规范开展此项调查。我国的R&D统计调查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原国家科委、教育部和国家统计局分别建立了我国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工业企业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之后,国家统计局建立了科技综合统计年报制度,开始综合各部门的相关统计数据,并发布我国科技投入总量和基本结构数据。
为摸清全社会科技资源总量和分布情况,规范和统一有关部门科技统计的标准,我国在2000年开展了第一次R&D资源清查,首次系统掌握了全社会R&D资源的总量及结构数据,为国家“十五”、“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时隔九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发展环境更加复杂,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增多,更加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提高竞争能力和实力,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末,正值国家着手制定“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科技发展规划、监测科技中长期规划执行情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情况之际,迫切需要再次对全国R&D资源状况进行清查。为此,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局联合组织实施了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
这次清查的范围是在进行大规模摸底调查和单位核实的基础上,确定对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开展科研及相关活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