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高分女生两次放弃北大 只为学中医

已有 5984 次阅读 2010-9-7 14:22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博客资讯|文章来源:转载

 

高分女生两次放弃北大

只为学中医

(京华时报,2010,9,7)

(http://epaper.jinghua.cn/html/2010-09/07/content_583858.htm)   

 

    高考总分636,高出北大文科提档线4分——这是今年北师大二附中高三女生窦豆的高考成绩,凭着这样的成绩,她完全有可能进入北大深造,而她却在早早地高考志愿里选择了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了该校中医学实验班保送资格。

    这已经不是窦豆第一次放弃北大了。去年底,学校准备推荐品学兼优的窦豆参加北大自主招生,却被她婉言谢绝。老师和同学们不解,窦豆的回答却很简单:“因为北大没有我喜欢的专业。”在北大开学的前一天,窦豆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新生。

    本报记者 张灵

    本报记者 张斌 摄

    北大没中医系

    放弃北大,学习中医。这个决定对于18岁的窦豆而言,并不是个艰难的选择。“我从初中起就决定要学中医了,北大虽好,但没有中医系,我要学中医就不能去北大。”说这话时,窦豆的语气淡定而谦和。

    窦豆今年毕业于北师大二附中,全校文科年级综合排名第28,按已往经验,这个成绩上北大、清华没问题。去年底,学校开始自主招生推荐选拔,窦豆被列入学校的考虑范围,校方在部分优秀的高中生中进行了愿望咨询。当班主任姜涛老师把这一消息告诉窦豆时,却被窦豆婉言谢绝。

    “为什么?”姜老师很不解。窦豆说:“因为我想学中医,要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校找到窦豆妈妈做工作,并派校长助理、班主任轮番找她谈话,都没有改变窦豆的决定。

    窦豆早已笃定了自己的理想,因为她一直记得在北师大当教授的姥爷说的一句话:大学没有好差之分,但专业有好差之分,想学什么就选那个专业最好的大学。“学中医当然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好,我一定要去那儿!”

    幼时想开饭馆

    在确定自己的理想前,窦豆也曾经历过一段游移、摇摆的时期。小时候,窦豆被送去学过长笛、钢琴,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曾经想过学说相声,但又觉得这个爱好不太适合女孩。小学四年级时,窦豆开始跟着爸爸学做饭,并从此爱上了烹饪。直到现在,窦豆能做红烧肉、炸大虾等拿手大菜,据说她做的“它似蜜”跟鸿宾楼做得一样好吃。

    “我最早的理想就是开饭馆”窦豆说,“像麦当劳那样把饭店开遍全世界。就像汉堡能传播美国文化一样,开中餐连锁店也同样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这样的想法还没有完全坚定下来,一件事让窦豆对理想又了新认识。

    小时候,窦豆身体不是很好,经常肚子疼,姥爷用自学的针灸按摩缓解了她的疼痛。“中医太神奇了,不用打针吃药,就能把病痛消除。”从那时起,窦豆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把中医当做业余爱好。”窦豆的这个决定得到了家里人的一致支持。为鼓励她,姥爷给她买了第一本医书《家庭常用按摩穴位图解》。小学六年级时,她又自学完了《一百天学中医基础》。这套老年大学使用的中医教材,给了窦豆最初的中医知识启蒙,也让她对中医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她甚至想到,在自己开饭馆计划中加入药膳,用食疗来传播中华文化。

    立志拜师学医

    进入初中,窦豆接触到的中医理论书籍越来越多。那时,社会上关于中医是“伪科学”的言论甚嚣尘上,这让深爱中医的窦豆十分愤慨。“我觉得应该担负起振兴中医的责任。”窦豆说,中医之所以发展困难,就是缺乏人才,应该有更多年轻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

    初二那年暑假,窦豆突然“觉悟了”,不再想开饭馆,而是立下志向报考北京中医药大学,将来当一名中医大夫,为复兴中医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初三开始,窦豆每周固定一天去北京师范大学校医院中医科孙晓春副主任医师处学习,她还在孙大夫的指导下自学大学教材。2009年,经孙晓春介绍,窦豆来到北京护国寺中医院跟随老中医李澍苍学习。“第一次去见李爷爷,他忙得顾不上理我,我就悄悄坐在一边,把他说的话全记下来。其实来之前我就想好了,就算把我轰出去,我也会再来。”现在,周围的医生护士开始喊他们“爷孙俩”了。遇到患者询问“这个小姑娘是您的徒弟吧?” 李澍苍笑着点头。

    每周日上午,窦豆都会跟着李老先生坐诊,记录他口述的诊断和处方。等老先生看完病人,窦豆就会趁着空闲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中医实践获奖

    几年的中医积淀让窦豆也开始尝试将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实践中。进入高中后,身边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窦豆发现,目前学生使用的几套眼保健操,年龄层的针对性较弱,且主要用于预防近视的发生,但针对高中生眼睛保健办法的研究一直不充分。能不能结合中医按摩、养生理论,设计出一套专门针对15至18岁已近视的高中生的护眼办法呢?

    窦豆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同学胡颖怡、刘晨曦的支持,他们在北京8所中学发放了600多份问卷,调查高中生的眼睛保健状况,查阅了大量中医以及现代医学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到多所医院征求眼科、中医科专家的意见,经过半年的调研,终于设计出一套通过眼保健操、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点、线、面护眼法”。

    为了验证这套护眼法的效果,窦豆和伙伴们在学校抽取115名同学做样本,分三组进行实验,2个月的实验结束,使用全套新护眼法的那组同学,视力没有出现明显下降。

    2009年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评选中,窦豆和同学的这项发明获得了一等奖。

    替老师“把脉”

    在班上,同学们都知道窦豆爱好中医,平时有事没事也爱找她号个脉。对同学们的要求,窦豆向来来者不拒,但她从不会轻易下诊断,因为她知道,自己离独立诊病还差得很远。

    但有一次,窦豆“破了例”。临近高考前一个月,班主任姜老师因为工作强度太大经常失眠、胃口不好,同学们都发现姜老师精神状态不好,嚷嚷着要他去医院看看,姜老师开玩笑让窦豆给号个脉。窦豆有模有样地把脉、看舌象、问病情,初步判断姜老师有甲亢的症状。

    当时,姜老师并没在意,就当陪着学生们起个哄就算了。没想到那天的小测试中,向来考试严谨、认真的窦豆提前半小时交了卷。半小时后,窦豆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来,将一张诊断建议递到姜老师面前。

    原来,窦豆不放心老师的病情,跑到北师大医院找“师傅”帮忙。通过窦豆描述的症状,孙大夫分析出姜老师身体可能出现的问题:甲亢和胃溃疡。窦豆把这些分析都记下来,督促姜老师去医院检查身体,并表示一定要见到姜老师的体检单才“罢休”。

    “当时觉得挺感动的。”姜老师说,作为一名老师,能被学生关心和照顾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第二天,姜老师果然按照窦豆的要求去医院做了体检,结果显示,姜老师的检查数据已接近甲亢的临界值。这件事也让姜老师对窦豆的中医学习水平刮目相看。

    “说实话,我也挺佩服窦豆。”姜老师说,窦豆放弃北大选择学中医,这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她坚毅和果敢的品质。如今,社会上评价孩子成功的标准就是考上北大清华,而忽略对真正人生价值的思考。窦豆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坚持自己理想的行为正是对这种偏见的抨击。“一个人能为梦想执著地努力,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对话

    学中医变得更有爱心

    记者:放弃北大学中医真的没有一点后悔么?

    窦豆:没有,我初二的时候就坚定这个理想了。

    记者:可毕竟北大学生这样身份还是很耀眼的。家里人怎么想?

    窦豆:(笑)我妈曾经也说过这样的话。她说:“人都是有虚荣心的,窦豆,你要考个北大、人大,我们脸上多有面子啊。”我能理解这种想法,可是,我去北大学什么呢?我不同意,姥爷也很支持我。我们家特别民主,妈妈说只要我快乐就好,我的决定他们都支持。

    记者:上了大学有什么打算?

    窦豆:我上的是中医学(5年制)实验班,这个班里的很多同学都来自中医世家,竞争一定很激烈,想要在班里名列前茅就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要尽己所能打好基础,积累专业知识,争取将来保研。我对针灸很感兴趣,希望有时间学习一些针灸推拿的课程。另外,还要在学校多做社会工作。

    记者:学中医对你意味着什么?

    窦豆:在学习方面,我变得比以前更稳重了,学习更踏实,我的“背功”就是背药方练出来的。在做人方面,想做一个好大夫必须要特别有爱心,对待病人更要有耐心。能够帮助到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60414.html

上一篇:学术报告预报: 中国留美科学家跨国历史研究
下一篇:学术报告预报:绩效评价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收藏 IP: .*| 热度|

28 马锡明 王水 全嬿嬿 赵国求 赵星 王桂颖 任胜利 阎建民 王号 曾宇怀 张焱 杨秀海 李祖龙 丁甜 蔣勁松 耿文叶 贾利军 侯成亚 李泳 许培扬 田松 马利祥 柏舟 黄锦芳 周鹏 孔玲 DXY1234 nm

发表评论 评论 (3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6 06: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