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七夕,被号召成为中国情人节了,就谈点轻松的,谈一谈什么叫爱。
最近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没有恐惧就没有爱——Boris Cyrulnik与Luc Ferry的对话》(http://www.87497899.com/html/news_2713.html,)。有个介绍说Boris Cyrulnik,法国神经精神病学医生、人类行为学学者、法国土伦和瓦尔省大学教育系主任。Luc Ferry ,法国哲学家和作家、曾任法国教育部部长。查维基百科,发现人没有假。至于文章是不是托名,我不敢断言。
我查了原文,作者的意思实际上是“没有恐惧就不需要爱”,或者说没有恐惧就没有必要接受爱。翻译者有问题,误导了读者。我没有查到原文,我估计题目中的爱应该宾格,中文词不分主格和宾格引起误会。实际上作者的基本观点是需要被爱是产生于不安全感的,从婴儿时代就有。人的“恐惧是‘内化’”的,需要爱来制造安全感。爱是一种依恋,“如果我没有恐惧的来到世上,我就没有任何理由去依恋”,因此“如果不害怕,我们也就失去了爱的理由!”“没有恐惧就没有爱, 同时恐惧着但同时又渴望着对方的爱!”毫无疑问,作者强调的是“没有恐惧就不需要爱”。实际上作者写到“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来说,智者并不是获得幸福的人,也就是克服恐惧以后,表现出来的自由和爱的能力”的人。由此可见,没有恐惧才有爱,而不是没有恐惧就没有爱。
其实仅就“没有恐惧就不需要爱”来说也不全面。爱有两种模态,付出爱和被爱,需要被爱可能是产生于安全感。需要付出爱则是一种英雄行为。付出爱就是为对方消除恐惧,而不是自己因为自己恐惧而去付出爱。一个人被爱是幸福的,一个人付出爱也是幸福的。当然最大的幸福是付出爱同时获得被爱,被爱同时付出爱。这就回答了人们常问的问题:“爱需要回报吗?”对于付出爱者高尚的人应该想不需要,因为你为爱而行动,不带功利目的。对于被爱者,应该想需要,因为你给付出者爱说明你消除了部分恐惧,有能力去爱了。你不是因为他人而回报,而是为了自己更自信更自由而回报。有位网友说:她需要爱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为什么“我”要这样对“你”,不为别的,是因为“爱”,这种爱就是无私的爱,是没有占有的爱,是自由的爱。这对是施爱者可能是正确的,应该的,因为它提高爱的纯洁性,但是被爱者这样想是就有些游戏人生了,因为施爱者没法证实他爱的有效性和对方的快乐感,使对方快乐是施爱者的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与否他达不到证实,作为一个生物体他没法证实他的存在,他或她会对爱迷茫起来。这样爱就会终结。
关于爱的这种付出,不仅发现在情爱方面,更表现在爱国主义方面。当一个人看到祖国的危难,往往挺身而出。这时他是忘记恐惧而充满自信的。这种对祖国的爱可能有两种前途,第一是如文天祥,他对爱的主体的忠诚和亲近使他为爱的主体献身;第二是如祖大寿和施琅,对爱的主体恐惧而背叛。恐惧没有产生爱的付出而是背叛。在对祖国的爱中,爱的回报巩固了爱,发展了爱。一个政权、一个人只需要别人爱自己而拒绝回报,他最终收获的是祖大寿或者施琅。这个政权的构成者随着爱的背叛而毁灭。强调仁政的孔夫子说“仁者爱人”,更多的是对国家的教诲。
我的新浪网络好友国际获奖的女演员王铮有篇博文,叫《爱情是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94d3370100a5p0.html),她文章是这样写道:
“爱是什么?女人说:爱就是那种朝思暮想,分秒牵心的感觉。有个人忽然整天在你眼前“晃”,你做什么都没办法不想到他! 男人认为:爱是一种刺激,一种兴奋,一想到她就高兴,时时刻刻想冲去见她!其实爱就是软心肠——你越是深爱一个人,你越对他有一幅软心肠;当你越来越不爱他(她),你的那颗心也不知不觉变硬了...”
演员王铮还年青,她看到的是爱的外在表现,看到了美丽的外表。在外表下面你可以发现,爱是一种责任心,一种不自觉的责任心。作为责任心,爱是一种奉献,通过带有自我牺牲的行动和心情来证实自己的存在。用这个心态去爱人你会内心幸福,用这个心态去爱事业,你会志向成功。因为责任心的爱带有动力。
写道这里,我想需要说爱应该与性分清楚,一些有权势的人追求 “性爱”,实际上是一种财产占有欲,与爱没有关系,那样也与他是否有恐惧无关。不过他可能利用别人的恐惧去占有异性,让异性误以为自己去爱带来恐惧的力量自己就获取“安全感”。这些异性也显得趋炎附势,实际上这是心理错位,社会误判。因为这是激励了制造恐惧的力量进一步制造恐惧。
一般的带有占有欲望的“爱”从充其量是一种喜欢,因为仅仅是喜欢在失去时只有遗憾没有痛苦,因为仅仅是喜欢,在为了维持占有时会表现为损害被“爱”者的利益。所以谁把性的需要把爱放到同等地位,就意味着风险。同样对事业、对组织的爱中落实到了“权力”或者“财富”的追求,也意味着风险。那么为什么这种爱会普遍发展呢?问题的秘密在于,性爱带来的生理刺激,权力带来的精神刺激和财富带来的物质刺激,这时爱与被爱构成了一种共欢乐的幸福,人们乐于选择这种爱。真正的爱,包含着牺牲奉献,在一般生活中并不要体现。它的价值出现在同生死的场合。在一般情况下同生死的情况不会发生,所以牺牲奉献的真正的爱没有表达自己的机会。这就是人们难于发现真爱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记住共欢乐的情景,谁愿回忆需要生死与共的痛苦情景你。所以那些具有奉献牺牲精神的爱的主人,往往是失恋的。对个人如此,对国家也如此。人们总是选择共欢乐的爱,直到他们遇到了危险。所谓国危思良将,病重忆亲人。平时良将和亲人就只能一边呆着去。
把爱等同于同欢乐庸俗化了爱。从生物学性质看这种庸俗化是有意义的,它在一种轻松气氛下维持的种群的生存和繁衍。如此看来,因为恐惧让地方占有自己的献媚的爱,可能有生物学起因。已经有些观察表明,被强奸者会爱上强奸他的人。在社会生活上官婉儿爱上杀害她全家的武则天的案例也很多。这里没有丝毫反女性主义。我的观察发现,女性经常会因为恐惧去爱,许多女性把爱献给了自己的压迫者。我认为这是实际上是一种精神麻痹,一种另类反抗。文化大革命是,许多人被迫害,在自杀前往往留下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向江青同志致敬的遗嘱。对于强势男性或女性,当受到精神压力时会爱压迫者,这也是他们麻痹自己的模式,也是另类反抗的模式。不幸的是这种爱会强化施暴者的立场,如果文化革命中那些自杀者遗嘱是讨伐罪恶,文化革命的悲剧可能会更早结束。
由于恐惧而去爱的病态实际上没有共欢乐,也没有同生死。所以这种爱抗风险力弱,女性容易为男性抛弃,男性容易与女性背叛。这样的案例太多。因此我们人类,尤其是女性需要克服因为恐惧而爱的心理。不过这种克服是艰难的,因为有生物学原因制约。为了克服,你就需要高度的智慧和勇气。不过这里有个关键,绝对不能让克服后“让自己超越恐惧而自由”变成身体的自由,自由的性爱。不停的艳遇是一定会使得对方感到自己不应该去以牺牲精神付出爱,爱的质量就退回到动物性了,结果克服了也没有爱了。当然,可能有人说,我的身体我做主,我对爱的体验就是中身体的冲击中获得的,那么你就等着人老色衰的折磨吧。
如果我们不说情爱而说成员对国家、组织的爱,“让自己超越恐惧而自由地爱”,那么国家、组织不给他的成员以恐惧是最关键的了。
无论如何,天上的牛郎织女一定是“让自己超越恐惧而自由”地爱,一定是带着牺牲的奉献去爱,按中国民间故事起源计算,他们差不多爱了三千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7: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