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突破:挖呀挖 精选

已有 9400 次阅读 2023-5-14 13:00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一首儿歌小小花园》爆红,其歌词“在什么样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朗朗上口、富有寓意,以至于被人们广为传扬。

在科研领域,尤其需要研究者具有“挖呀挖”的特质,因为攻克任何科技难题,无不源于研究者经长期深度钻研后,想象力的绽放、灵感的迸发与新学术思想的横空出世。

在攻克科技难题的征途上,研究者面临着知识的欠缺、创新思维的枯竭、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如何生存等一系列困境。要突围谈何容易!为成功突围,须甘当“愚公”深挖自己的创新潜力且坚守科学精神;除此,别无他途。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名言:“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是啊,勇于“钻厚木板”,意味着研究者以好奇心驱动探索事物奥秘、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恒心绘制“蓝图”、以十年磨一剑之毅力铸就奇迹;反之,科研人员醉心于“钻薄木板”——追求跟风或浅显式工作,即使钻更多的浅孔,也终究是有量无质的可替代平庸工作,最终沦为“鸡肋”实属必然。近些年,我国连续出台了多部科研评价新政,其主旨就是引领研究者“钻厚木板”。

有志研究者跨过平庸去“钻厚木板”,意味着要忍受超常的清贫和寂寞,但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一旦钻透了则必然取得超常收获——卓越成果。人生在世,还有什么能比之更让人自豪的吗?!

当然,要取得卓越成果,必然以解决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技难题为前提。解决这样的难题,往往需要研究者从宏观上把握研究方向(大处着眼),从微观上找到一个不显眼的突破口(小处着手,即播下小小的种子)开始;然后,才能在科学思维的指引下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战果(开大大的花、结丰硕的果实)。因此,科研突破应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为抓手。

为使研究者取得更多卓越成果,我倡导:

在学习的宝库中挖呀挖,掌握知识精髓,催生创新之花;

在科研的岗位上挖呀挖,坚持不懈探索,求得真理之花;

在教育的岗位上挖呀挖,传道授业解惑,盛开桃李之花;

在科学的花园中挖呀挖,埋下原创种子,奠定伟业之花;

在技术的田野里挖呀挖,研发关键技术,铺开造福之花;

在专业实验室里挖呀挖,观察琢磨总结,书写发现之花;

在成果转化路上挖呀挖,产品落地生根,描绘火树银花

 

相关:

科研突破需耐得住寂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487870.html

科研突破: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入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35786.html

科研突破宜聚焦于“小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4179.html

科研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9527.html

科研突破:大道至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11971.html

科研突破立足于“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0687.html

深度思考的好处多,还能延年益寿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320891

科研突破:思路决定出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2748.html

科研突破:非宁静无以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1797.html

科研突破:非淡泊无以明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9109.html

科研追求:简洁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4191.html

推崇科研全程的至简风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3245.html

科研突破:化繁为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3086.html

科研突破:破纸效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50667.html

科研突破:规避想当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7716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87933.html

上一篇:地震危险性评估的物理基础
下一篇:科研突破:挑战不可能
收藏 IP: 111.197.238.*| 热度|

18 王涛 郑永军 杨正瓴 郑强 贾玉玺 武夷山 吴斌 陈万浩 徐长庆 曹俊兴 卜令泽 李剑超 赫荣乔 许培扬 王安良 胡泽春 张俊鹏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0: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