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精选

已有 13433 次阅读 2020-11-23 11:11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出自·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意指要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出发去考虑问题,也要在具体事情上一件件地做好。无论科研与生活,都应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以下,将围绕这句话分别予以阐述

一、从大处着眼——看待问题要有足够的视野

陈澹然先生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说明,看问题得有长远和全局的眼光。人的见识,取决于对事物的洞察,而洞察力则取决于思维的境界——方向和高度,正所谓“境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结局。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从3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3楼往下看,全是垃圾。这再次说明,人的认知若没有高度,只能片面地看问题;人的认知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

做科研也理应如此,如果看待某个问题常囿于局部且没有高度,只能是越搞越糊涂。例如,不少学者研究地震时,常研究某条发震断层(带)而不是一个块体,常研究单个地震而不是一个群体,常采用数年或数十年的时间尺度,这样是永远搞不懂地震滴,长期以往会限于泥淖而不能自拔。我再对前者略作阐述。地球岩石圈存在着诸多不同规模的断层(图1)。特别地,被区域性大断层围限而成的构造块体,由于其内部变形远小于区域性大断层的构造变形,故其基本上作为一个单元运动,这说明区域性大断层可作为块体侧向边界。那么,该块体内的断层、地震存在关联性,这与同一岩样破裂产生的AE事件肯定存在内在联系是一样的。关于此,已故院士马瑾强调:“分析地震活动时,要从以活动断层为中心转变为以活动地块为中心。”这均说明了研究地震活动要有足够的时空视野,才可能在地震预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image.png

1 岩石圈内断块示意图(据张文佑等(1978)修改)

二、小处着手——分析与解决问题要重视细节

古人云:“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这形象地说明了看似不起眼的细节在事物演化中所起的作用有多么重要。同样,在科研活动中,即使有了足够的视野,能不能突破桎梏做成某件事,则取决于对细节的理解和刻画程度,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嘛。

例如,我们的研究表明,构造块体内锁固段主控构造地震产生。然而,仅仅知道这一点还远远不够,要理解地震演化规律,需洞察锁固段断裂前兆和破裂演化规律,而这又需要弄清锁固段的力学行为;为此,则需从分析锁固段的几何特性和所处的受载环境启航。这样,我们从一个个具体的细节开始探索,得到了这样的认识:大尺度、扁平状的锁固段承受极其缓慢的剪切加载且处于高温高压环境,导致其具有强非均匀性和低脆性,应呈现特定的断裂前兆和破裂演化规律。以这一认识为向导,我们发现锁固段体积膨胀点处的高能级破裂事件为可判识断裂前兆,且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之间的地震序列呈现“两头大、中间小”模式;发现标志性地震(体积膨胀点和峰值强度点处的地震)的演化遵循指数律。进而,通过地震案例分析,表明这些发现是正确的,

总结下,要实现科研突破,既要有足够的视野,也要重视具体细节。具备前者,可总体把握科研方向,不至于犯“路线”错误;聚焦后者,可“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做出靠谱的科学发现。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9527.html

上一篇:以科学精神攻坚克难
下一篇:郑州学术行
收藏 IP: 59.109.149.*| 热度|

37 李得建 黄永义 卜令泽 武夷山 杨正瓴 吕洪波 王从彦 张士宏 晏成和 王茂清 梁庆华 张凌 杨金波 周忠浩 檀成龙 刘通 郑永军 吴斌 韦四江 杨轶杰 姚伟 刘立 梁洪泽 章培昆 张坤 刘良桂 鲍海飞 左小超 苏光松 方光武 冷成彪 高友鹤 宁利中 阳华杰 张国宏 韩晓阳 杨新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1 1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