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曾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那么,第一个走此路的人,便可称为独辟蹊径的探索者。探索者,在路上可能找到“金子”和“钻石”,而后来者只能捡到“沙子”和“砾石”。
对研究者而言,自己跟在别人后面,只能拾漏补遗,虽易多出“成果”、快出“成果”,但这样的“成果”大多为“鸡肋”般的水货。反之,让别人跟在自己后面,自己捡到的是“金子”和“钻石”,虽不多但价值连城。如此,要争当第一个探索者,因为科学研究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例如,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一中村修二便是独辟蹊径取得成功的杰出代表。当时,开发蓝光二极管被认为是本世纪无法完成的任务。他独具慧眼选择了氮化镓,而当时别人都认为要用硒化锌,但研究多年并没有成果。研究一开始,一年365天,他在公司里不跟任何人说话,不开会,也不接电话,全心投入到蓝色发光二极管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他经历了多达数百次的失败,但终获成功。的确,当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做到极致的时候,便诞生了个人风格。
独辟蹊径的科研探索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创新思维
研究者不满足于已有的科研成果和研究范式,其通过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寻找解决科学问题的新途径,并在灵感的助力下找到破解之的突破口,从而一通百通。
2.跨学科融合
研究者通过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相互融合,为解决复杂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工具。
3.挑战权威与传统
研究者通常不畏惧权威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挑战现有的科学理论和观念,其通过慧心巧思和理性论证,提出独特的学说或理论,开辟新的学术前沿。
4.勇于探索未知
研究者具有探索未知领域的勇气和决心,其不畏困难和挑战,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赋能。
总之,独辟蹊径取得科研突破的关键是,研究者以独特新颖的视角洞察难题的破解之道,以奇思妙想提出扎实学说或理论,以强壮证据论证学说或理论的科学性,以坚强的毅力砥砺前行。
参考(略)
相关:
科研突破需耐得住寂寞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487870.html
科研突破:从解决一个小问题入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535786.html
科研突破宜聚焦于“小科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04179.html
科研突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59527.html
科研突破:大道至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11971.html
科研突破立足于“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0687.html
深度思考的好处多,还能延年益寿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320891
科研突破:思路决定出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2748.html
科研突破:非宁静无以致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1797.html
科研突破:非淡泊无以明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9109.html
科研追求:简洁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4191.html
推崇科研全程的至简风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3245.html
科研突破:化繁为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43086.html
科研突破:破纸效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50667.html
科研突破:规避想当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77165.html
科研突破:挖呀挖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75926&do=blog&id=1387933
科研突破:挑战不可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89073.html
科研突破:下慢功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96224.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4: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