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研突破立足于“熬” 精选

已有 10013 次阅读 2022-1-12 11:02 |个人分类:科研随想|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指出:“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在他看来,以学术研究为职业的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要想做出重要突破性成果,几乎都需要在不断的挫败和平庸感中经受挣扎和煎熬的历练。

确实,科研既是脑力活儿,也是体力活儿。学者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主拼的是脑力(观察力、领悟力、洞察力、创造力等),这通常需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除此,学者还需要长年累月在实验室苦干、在田间地头调研、在高山大川科考等,取得基础资料,这意味着没有一副好身板不行。这些都是学者的日常(routine),虽通常枯燥无味但必须经历。

学者最感痛苦的不是枯燥无味的日常,而是自己百思后仍不得其解,而是大量投入后自己发现此路不通,而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自己察觉徒劳无功,而是自己的奇思妙想被同行认为荒谬绝伦,而是原创工作被评审专家无厘头否定,如此等等。这些对学者内在信仰和精神的严重刺激和伤害,是学术生涯中最为残忍的磨炼。此时,若熬不住打退堂鼓,则出局;若熬得住,或能出众。

熬,看似很苦,实则是在蓄能进取。不信请看:前4年,竹子(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数百平米,长高只不过3cm;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约30cm的速度疯长,仅用6周就长到了约15m高。这启发我们,成功需要厚积薄发、忍受煎熬、耐得住寂寞与坚持不懈。确实,黎明前特别黑暗,成功前格外艰难,但只要此时坚持再坚持,则可能渡过难关到达成功的彼岸。

熬,看似很落寞,实则是厚积薄发的沉淀。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落魄时满怀希望,在孤独时格物致知,在郁闷时深度思考,在无助时埋头苦干,则可能从不鸣则已到一鸣惊人。

熬,是科研生活最好的磨刀石。某些学者熬得久了,磨练出坚韧如钢的心性,其在失意时会永不言弃、总结经验、勇往直前。的确,有这股子“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劲头,何愁跨不过雄关漫道?!

总之,在失意彷徨时,熬得住的学者则可能成功,而熬不住的学者则会躺平。然而,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为受人尊敬的学者不是好学者。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与其躺平,不如平趟。我觉得大多数学者都不想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但要留下痕迹,除平趟外别无他途。

参考(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0687.html

上一篇:解读有关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热点问题
下一篇:深度思考的好处多,还能延年益寿呢
收藏 IP: 59.109.148.*| 热度|

44 谢力 檀成龙 王苗苗 曾荣昌 毛善成 张林 赵生辉 刘忆宁 李坤 卜令泽 陈新平 李曙 张启峰 曾杰 胡泽春 李毅伟 齐泮晴 姚伟 周忠浩 褚海亮 黄永义 肖隆文 章仕灵 晏成和 谢煜 丁海霞 谢海涛 胡国强 冯兆东 闻宝联 孟利军 范振英 梁洪泽 贾玉玺 吴斌 余国志 唐小卿 杜永军 杨正瓴 杨金波 吴晓敏 刘坤 赵一帆 钱大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3: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