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学海泛舟》博文集出版啦 精选

已有 6598 次阅读 2024-11-4 12:07 |个人分类:热点关注|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历经数月的整理、梳理、校对与修订,我的博文集《学海泛舟》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啦。在此,感谢刘编辑和梁编辑为此书出版付出的心血,感谢崔博士等人的仔细校核。

全书共20章,约74万字,定价99元。

 序:

秦四清研究员是我国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领域的著名学者,自2009年起聚焦于滑坡和地震物理预测方面的研究。他在构造地质学与岩石力学基础上,提出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引起了同行的强烈反响。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在巨震应对领域做了些工作,因此和秦老师有较多交流。 受秦老师嘱咐,特为本书写几句话。

本书精选自秦老师的科学网博客文章,涉及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研动机、原创探索等科研工作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又涉及地震探秘、滑坡新解等具体成果的科普,均为他在科研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具体心得。本书的部分文章,我已经不止一次学习。拜读本书之后,又有新的体会:做出优秀科研成果要“谦”“真”“拙”“情”。

谦—

唐山地震(1976)、汶川地震(2008)等警示人们,人类对地震发生机制和规律知之甚少,距实现可靠地震预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09年,秦老师初步提出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认为标志性地震的演化遵循确定性规律,因而可预测。根据该理论,秦老师成功预测过多次标志性地震,如2012年云南昭通𝑀S5.7 𝑀S5.6双震、2014年新疆于田𝑀S7.3地震和云南景谷𝑀S6.6地震,其“时、空、强”三要素预测精度可满足绝大多数新建工程抗震的要求;如果震前得到应用,将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我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并未特别高兴,而是冷静地说该理论仍有不完善之处,尚需解决地震区划分的统一原则、累积 Benioff 应变(CBS)与剪切应变的等效性、震级约束条件的厘定等问题。为此,他带领团队孜孜以求、不懈探索,最终攻克了这些问题,使得该理论更加完善。在后来我和他的交谈中,他多次强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科学认识只有更好没有最好。面对大自然,保持谦卑之心,才能不断进步。

真—

如果以青蒿素与杂交水稻这类成果作为标杆,1949年之后我国科研工作者影响世界的原创成果屈指可数。如何提升创新能力,获得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本书给出了建议:发现真问题,面对真问题,解决真问题。确实,在研究过程中保持赤子之心,以求真务实的态度看待他人和自己的认知,以科学理性精神纠正自己的错误,才能得到真学问。

拙—

古人云:抱朴守拙,行稳致远。 2009年,秦老师提出“锁固段主控锁固型斜坡稳定性和构造地震产生” 的学术观点,自此持续耕耘十年, 2019年“大地震机制及其物理预测方法”才被列入中国科协“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常数 1.48是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形成的基石,该常数的发现源自于秦老师在青岛旅游期间的突发灵感。这固然是灵光一闪的结果,但又何尝不是之前长期守拙的成果。

情—

科研工作者还需要“情”。每次和秦老师交流,我总能体会到他执着追求科学真谛的热情;每次听秦老师的学术报告,我总能感受到他发自内心的澎湃激情。2017年,国家决定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我们针对雄安新区防震减灾和工程建设做了专项研究,秦老师负责雄安新区地震危险性评估部分的研究。该研究成果被纳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这有力地支持了雄安新区建设。这项研究没有课题经费,秦老师义无反顾地承担了有关工作,若其没有家国之情,是难以想象的。的确做出优秀科研成果,需要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的激情和促进人类幸福的情怀。

以上所述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本书还有许多珠玉隐藏其中。祝愿读者能够开卷有益,从这本书中汲取科研精髓,以在攻坚克难的科研征途上砥砺奋进。

姚攀峰

《巨震应对技术规程》副主编

20231127

    引言:

2009年,我在青岛游玩时突发灵感,由此打通了脑回路:找到了突破大型滑坡和大地震预测难题的抓手——锁固段,进而建立了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雏形。自此开窍后,不仅我的科研潜能得以激发,而且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变化由过去的盲动逐渐趋向于科学,并不时冒出些思想火花、悟出些科研心得等;若不及时记录下来,恐被遗忘,故我开始写私人日记。

然而,由于写私人日记比较随意其逻辑性和系统性较为粗糙,难以大幅提升自己的科研和写作能力;再者,也不可能助力他人。于是,我萌生了在科学网开博的念头,并于 2011514日在科学网注册了“登高望远”博客。因为我的博客是开放的,且我想给他人留下好印象,这就要求我尽量提高博文逻辑严密性、证据无偏性与行文清晰性;久而久之,以这样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会实现质的飞跃。

开博十余年来,通过从学海中汲取营养、从学习先贤中领悟创造之道、从与网友交流中弥补认知缺陷、从自己的深度思考中增强洞察力,我的博文质量日益增进,其中多篇博文被官方媒体、网友、微信群和公众号转载,且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得到了诸多网友赞同,这都鼓舞我笔耕不辍。

牛顿曾说:“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如何看我,但对我自己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在海边嬉戏的顽童,为时不时发现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爱的贝壳而欢喜,可与此同时却对我面前的伟大真理海洋熟视无睹。”正如其所言,我们对自然界的众多奥秘知之甚少,已知的不过冰山一角,故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停止探索的步伐,也没有任何理由为自己取得的一丁点成就而自满。面对自然,我们应保持谦逊态度、务实态度和砥砺探索态度,以求认知更多客观真理。我的多篇博文反映了我团队在探索锁固型滑坡和大地震物理预测之路上的艰辛历程:即使研究方向正确,但若不经过从盲人摸象到纵览全局、从成功和失败交织到理出头绪、从科学性弱到科学性强的蜕变,理论绝不可能从雏形走向成形,这需要在科学精神指引下,通过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才能实现。该历程或是不可多得的科研“财富”,我已毫不保留分享之。

欲通过科学探索取得重要成就,明确科研目的、掌握正确科研方法、理性评价科研成果价值等至关重要;除此,要在探索之路上行稳致远,也需达观的科研生活态度和必要的基金项目支撑。为此,我发表了多篇博文予以阐述,已在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诚然,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靠奇思妙想和踏实求证,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在学海泛舟中,唯靠勤奋学习和不懈探索,才能求得“沧海一粟”。如果我觅到的“粟”,能给别人揭示自然奥秘些许启示,能给别人攻克科学难题些许帮助,我将深感欣慰。

长期以来,学界浮躁之风蔓延、功利心盛行、学术不端事件多发。在这种恶劣环境下,尤其需要有志之士弘扬正气而成为清流,静心攻坚克难而成为主流,开辟新领域而成为潮流。科学网博客为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交流平台,我们应珍惜和利用好这个平台,为正义呐喊,为原创鼓劲,为强国献策。

近几年,多位同行和朋友劝我:你的不少博文富有营养,对别人的科研大有裨益,不妨系统整理其中的精华部分写成书,更加便于别人系统理解你的思想精髓和科研经验。我能理解其善意,也感谢其建议;然而,总感觉需沉淀些时日,待时机成熟再“遵旨”更好。目前,我认为时机已到,即学术思想已基本定型,科研经验总结已基本到位,且有较多时间梳理以前的博文。

整理有关博文时,改动了一些博文的标题,修订了原文的一些疏漏之处,且不再加以引用容易查到的名人名言,以节省篇幅。

囿于本人思维局限性和写作水平,本书错漏之处仍在所难免,衷心希望读者批评指正。

 

  

   购书可扫描此二维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458459.html

上一篇:科研突破:独辟蹊径
收藏 IP: 111.197.232.*| 热度|

26 郑永军 池德龙 许培扬 谢力 武夷山 郑强 马臻 李东风 张学文 段德龙 吴斌 晏成和 崔锦华 王涛 乔中东 诸平 刘进平 史仍飞 杨延丽 朱林 杨正瓴 史晓雷 徐长庆 钱大鹏 苏德辰 刘跃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8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