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寺其实是个景区。我粗略划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大明寺本身,包括中线上的牌楼、天王殿和大雄宝殿,还有天王殿东边的平远楼、文昌殿和财神殿;另一部分与鉴真大和尚有关,有些东瀛风格的建筑,包括财神殿往东以及大雄宝殿东和北的大片区域,例如鉴真陈列室、鼓楼、钟楼、栖灵塔、鉴真戒坛院、鉴真纪念堂、藏经楼、卧佛寺、善女龙王堂等。还有一部分是西面的平山堂部分,包括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等。这里只说第一部分,狭义的大明寺,即作为寺庙的大明寺。
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年),因年号得名。601年(仁寿元年),隋朝开国文皇帝杨坚为庆贺其生日,在寺中建九层高塔“栖灵塔”,供养佛舍利。因此寺庙又称“栖灵寺”。随后屡毁屡建。唐朝也称“西寺”和“秤平寺”。明万历年间,扬州知府吴秀重建大明寺。1639年(崇祯十二年),时建州军以克山东山西,漕御史杨仁愿再次重修大明寺。1765年(乾隆三十年),乾隆巡游扬州,将大明寺改称“法净寺”,显然是忌讳前朝的名称。法净寺扩建为扬州八大名刹之首。1853年(咸丰三年),长毛之变中,乱军占扬州,法净寺毁于战火。1870年(同治九年),重建法净寺。1915年 (民国四年) 法净寺开始全面修葺,直到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才完工。1963年为纪念唐代大和尚鉴真圆寂1200周年,再度重整修葺。1979年,寺庙全面维修,佛像贴金。1980年,为迎接鉴真大师坐像回国巡展,复名“大明寺”。
山门牌楼四柱三楹,下砌石础,仰如华盖。篆书“栖灵遗址”为清光绪年间盐运使姚煜手书,纪念栖灵塔和栖灵寺而建。石狮按皇家园林规格雕镌,原是扬州名刹重宁寺的遗物,60年代移至此处。寺前东院墙上嵌着石碑,蒋衡山书“淮东第一观”。典出秦观的七律《广陵五题其二次韵子由题平山堂》“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西院墙嵌石碑上王澍书“天下第五泉”。该说出自张又新《煎茶水记》,“故刑部侍郎刘公讳伯刍”称“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同文也记了另一种排行榜“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不过欧阳修似乎对此并不太当真,专门写有《大明水记》。顺便一提,该泉目前算是在平山堂之西的西园,我们没有去。
天王寺门上“大明寺”三字是赵朴初集隋代《龙藏寺碑》而镌。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面阔三间,前后回廊,檐高三重,漏空花脊。屋脊高处嵌有宝镜,阳有“国泰民安”,阴有“风调雨顺”。大雄宝殿内中坐于莲花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大佛。大佛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东首坐着药师佛,西首坐着阿弥陀佛。佛坛背后是“海岛观音”泥塑群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
最东端有财神殿。本不应该在佛寺中,推测是后来修建。
天王殿东有平远楼。1732年(雍正十年)光禄寺少卿汪应庚初建。典出郭熙《山水训》“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咸丰年间楼毁于兵火,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增题“平远楼”。平远楼共三层,构筑精致,现用作法物流通室。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