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太关心大事情,许多breaking news,往往只是过眼云烟。如鲁迅先生在《呐喊·一件小事》中所谓,“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特别是不能充分“兼听”时,所谓news只是导致“偏信”。
虽然对细节没有充分了解,但过去一年的战争,总体上再次验证了华夏先贤的智慧。
老子反战。“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老子·三十一章》)” 孙子慎战。“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始计》)”
《论语·季氏》记录了孔子对“远人”的态度,就是反躬于己。“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坚信“春秋无义战”的孟子,一如既往地理想主义,有些唯心,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孟子·公孙丑下》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贾谊《过秦论》说施仁义、开言路的重要性。“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
杜牧《阿房宫赋》突出内因,强调爱民,也感慨历史的教训没有被汲取。“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苏洵《六国论》说绥靖政策不可行。“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苏澈《六国论》建议了面对“虎狼之秦”的具体策略。那就是,前线国家挺身抗敌,后方国家鼎力支援。“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基于规则的世界,还是需要华夏的智慧。记取孔夫子之言,“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尤其是“谋动干戈于邦内”,则“忧……在萧墙之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