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达观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illside 思接地质年代,眼扫地球内外 …… 跋涉于水文水资源、地理科学、土地利用与规划、科学思辨、中外哲学

博文

水文学中,最基本原理是“水文循环原理”还是“水量平衡方程(原理)”?

已有 5860 次阅读 2019-10-10 20:13 |个人分类:水文科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注:以下是我在一个专业网络群的发言,未加整理。

      有水文专业人士对多种教材的定义与定量作了研究,并撰文在期刊发表:《浅议专业教材中对水文基本概念“水循环”的定义》(2017),并引用MAIDMENT的《手册》将“水文循环”称为水文学最基本原理。该文还指出:“正如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的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所言,中国古代关于水循环的论述,不仅寓意确切,哲理深远。而且,在提出的时间上,较欧洲要早1700 余年。”(《黄河水文》一书的第1页也有同样描述。正式发表的期刊文章,本身就是规范或纠偏的文章,我觉得也值得讨论?水文学中,最基本的原理是水文循环原理还是水量平衡原理?结合中文理解,水文的的循环是机理还是原理?王国安先生的《水文定理、定律和假说实初探》未提水文循环及水量平衡的重要性,只是在不起眼的“拟提升水文定律”中放入了“水量守恒定律”。

      网搜发现,英文网页有“水文循环是水文学最基本原理”,那篇《浅议》文章仅引用了MAIDMENT的手册。施成巸先生的《陆地水文学原理》一书第一个出现的原理是“水量平衡原理”。我查看了手头的两本译作:姜斯敦的《应用水文学原理》(英文出版于1949年)、《工程水文学》(林斯雷等,英文第1版出版于1958年,译作所用英文版为1975年)。推敲起来,水文循环是不是原理都很可疑,我觉得水文循环是一种自然水文现象,直接称“原理”有点玄乎。我不太清楚当今英文教材中“水文循环原理”被认可与使用的详情。如果水文循环原理是最基本原理,那么更普适的“水量平衡原理”(或王国安先生希望拔高的“水量守恒定律”就不是最基本原理了吗?

       我所以找到此文,是因为看到《黄河水文》一书所说的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关于水循环的论述,不仅寓意确切,哲理深远。而且,在提出的时间上,较欧洲要早1700 余年。”该文又引用了同样的说法。我想找到李约瑟的原著,他是这么说的吗?李约瑟的水文学判断,是基于什么呢?

      @Z老师 “水量平衡/水量守恒的本质是mass balance。中文都说质量守恒定律,故水量平衡/水量守恒定律应为适宜表述。水文循环不等同于水量平衡,水文即使不循环,水量平衡定律也依然正确,因为mass balance依然在。”回过来看看,由于我开始未提供被质疑的文章,致使Z老师有些误会。我也由于一时着急,竟未细看郑老师的文字。现在一看,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你的看法与我其实是一致的:水文循环不等同于水量平衡。

    水文前辈王国安先生也替水文学着急,想拔高成“水量守恒定律”呢。

image.png

image.png

附1:http://www.doc88.com/p-2502898313914.html

image.png

image.png

附2:

image.png

image.png

附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3115fc0100paco.html

           河海大学朱元甡教授水文学发展主题报告:《思辨录》

 《水文科学全书(Encyclopedia of Hydrological Sciences,缩写为EHS)》可视为Malcolm G. Anderson, & Jeffrey J. McDonnell为首的欧美水文学家,对学科发展作出的思辨(共17篇203章,2005年出版),全书不仅剖析了水文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还率先提出水循环的“组合(整合)organization”理念,并且强调“组合(整合)”应作为水文学科的基础理论的核心。

    EHS开篇就对水文学的理论支撑作出思辨,质疑水文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内涵。

注:出处如文头链接所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0729-1201433.html

上一篇:全球范围的“现代水文学史”研究资讯征集
下一篇:介绍所谓“地理学第一定律”及历史上对其质疑的学术争鸣——兼论地理科学基本规律
收藏 IP: 58.212.249.*| 热度|

6 尤明庆 范振英 张学文 段含明 宁利中 晏成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3 14: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