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wzydgjj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kwzydgjjx

博文

玩的就是感觉

已有 1424 次阅读 2019-9-28 07:55 |个人分类:学而即创之|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平几棋, 玩感觉, 知识, 经验, 思维方式

要发现创新,首靠脑子,必须有感觉记忆和同生异长之求同的综合性思维,三者缺一不可。

 “平几棋”,有了方便记忆的 “棋盘”,有了同生异长之求同的“棋规”,剩下的就是要凭自己的感觉去玩发现创新,在发现创新中玩,能从发现创新中来再到发现创新中去。

看图1Ab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就有了如图1所示的∠1、∠2、∠3等八个角。类似这样的图形,简称三线八角。

                                              1.jpg

(图1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这样提问学生们:

如图1的三线八角,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刚刚学习了邻补角和对顶角,如果又有相应的从形象到抽象的感觉题锻炼,多数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面对这一具体图形,运用这两个知识,列出相应的表达式。

如此,已学已知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的知识感觉,都说出来了。这样的感觉过程,基本是由脑外到脑内的从看到想的活动,很直接。

看图2。在“平几棋盘”中,三线两点的三线八角图形,是仅靠在邻补角和对顶角之后,是包含了这两个图形的,发现创新中要运用到。因此看到三线八角,联想到邻补角和对顶角,比较容易,也是必须有。

 

2.jpg

(图2

为了发现新问题,紧接着我们就可以提出:

如图1的三线八角,你们还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就是要让学生们能发现图1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和同傍内角等的图形和相应概念。

从图1中按序可以分解出如图3中的一些图形。

3.jpg

(图3

按形分类,就有了如图4所示了。

4.jpg

(图4

如图4的归纳,几乎不可能靠邻补角、对顶角等数学概念等的知识感觉去发现,要靠已有的学科学习经验,在这里就是数学学习经验了。比之知识感觉,学习经验是更为抽象了,也是脑子里更为重要的已知信息。

如图5中,类似这种学习经验的信息,不仅仅是需要记忆,必须形成从脑内感到脑外感的很能主动意识性感觉。

5.jpg

(图5

还如图5中的归纳:要不断发现线线、线角和角角关系,这就是关于平几的学习经验。

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们把学习经验及时归纳出来,要求学生们记到课堂笔记本中,要靠前,方便随时翻看,不断深刻。

从点、线的平几入门教学开始,有了不断发现线线、线角和角角关系的一些具体经历,深刻了意识,在图1中发现同位角、内错角和同傍内角,就比较顺利了。能想到运用已有的线线关系和线角关系等的学习经验,教学引导学生们发现创新出同位角公理等也不是很难。

发现了同位角公理,发现同位角定理就更简单更容易了,只是需要一个逆反的思维方式,几秒钟就可以搞定。

在课堂笔记本中,要把思维方式的内容放在首页,方便学生翻看时能首先看到。

从点线定义的教学开始,我们就可以锻炼学生的逆反思维。教学每一个概念,都需要有这样的思维锻炼的教学。

逆反思维太简单了,习惯了逆反思维能最为有效的产生发现创新。我们都知道,原命题是真命题,逆命题未必就是真命题(关于这个问题,后文再说)。

关于玩感觉,我在这里提出了知识感觉,学科经验和思维方式这三个方面。学科经验和思维方式,在脑子里这是建立起一般感觉是不够的,必须建立起意识性感觉,有思维方向的主动,这是特别宝贵的思维素质。

我提出了“平几棋”的教学概念和具体操作,几天后的新浪网微博上出现了一个视频:比尔盖茨提出知识学习要像玩棋一样。名人不是神,我们也不笨。天分有别,风景各美。感觉有异,机遇皆有。

屠呦呦说:“要把论文变成药”。我们做老师的,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好的教育教学理念变成教学技术。

比尔盖茨不是基础教育的老师,我是。我和比尔盖茨尽管有了相同的理念(或说灵感),如果我不能把这个理念演变成实实在在的最先进的教学技术,我想到的这个理念就没有意义了。

目标发现创新的基础数学的教和学,要像下棋一样的让学生们去玩,让学生们能学而即创之。比之其它学科,体系性是数学的核心特色,教育教学中要时刻不忘充分利用数学体系这个整体,培育好思维方式、学习经验和知识感觉。目标复习巩固,学而时习之的那一套,不能再搞了。

6.png

7.png

8.png

9.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58389-1199799.html

上一篇:再看钟启泉学教之说的思维方式
下一篇:知识感觉、学习经验和思维方式
收藏 IP: 223.106.18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4: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