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zzywanglixi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zzywanglixin

博文

也谈“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 精选

已有 12558 次阅读 2018-12-24 14:28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王德华老师的博文《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http://blog.sciencenet.cn/blog-41757-1153110.html ,认为“人才是发现的,不是培养的”,我有不同的看法;这不同的看法,源自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我在USC读博士期间,修了许多门课(读学位的要求),除了我所在的电机系的课程之外,我还在数学系和计算机系修了不少课程。这些课程的任课老师都是各自领域世界知名的学者,而且上课非常认真与投入,我常常被他们对学问的激情所感染。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地说:没有他们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学术水平;他们绝对不是发现了我,而是实实在在地培养了我。下面是三个具体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我修 Kosko 教授的《神经网络与模糊系统》课程。Kosko 教授当时(1990年)博士毕业来 USC 任教不久,是助理教授。做过一点模糊神经网络的人都应该知道 Kosko 的大名,他的经典《Neural Networks and Fuzzy Systems: A Dynamical Systems Approach to Machine Intelligence》在 google scholar 被引用 7387 次,远远超过我的书《Adaptive Fuzzy Systems and Control: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的 4693 次引用。我就是通过这个课程进入模糊领域的。我的 WM 方法(在 google scholar 被引用 3305 次),就是基于这个课程的课程设计。现在我觉得, WM 方法应该叫 WMK (Wang-Mendel-Kosko)方法,当时感觉 Mendel 和 Kosko 的关系好像不好,也是年轻不懂事,没有邀请 Kosko 加入。所以,是 Kosko 引领我加入模糊领域,是 Kosko 每堂课一句话、一句话地教会我神经网络、教会我模糊系统,我绝对是在 Kosko 教授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丝毫没有发现的意思。

  第二个例子是我在数学系修一门《高级泛函分析与优化》的高级研究生课程,老师的名字我记不得了(掌嘴),讲得非常非常好,复杂的数学证明讲得那么清晰,让我陶醉。课程设计我就用刚刚学到的 Stone-Weierstrass Theorem 证明模糊系统是万能逼近器;这篇论文开辟模糊逼近领域,在 google scholar 被引用 2637 次。这位老师是百分之百地培养了我,与发现二字根本沾不上边。

  第三个例子是我修 Ioannou 教授的《鲁棒自适应控制》课程(我们修课时的讲稿后来成为领域的经典《Robust Adaptive Control》)。是 Ioannou 教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会我自适应控制,是 Ioannou 教授培养了我,让我后来写出模糊控制引用最高的经典《Adaptive Fuzzy Systems and Control: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在 google scholar 被引用 4693 次。

  谢谢 Kosko 教授! 谢谢 Ioannou 教授! 谢谢 USC 所有给我上过课的老师们! 我是被你们培养出来的,绝对不是被你们发现的。如果我没有去 USC 读博士,没有得到你们的培养,继续留在西北工大教书,那就绝对不会有我今天的学术成就。

  谢谢你们,我亲爱的老师们!!!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99994-1153295.html

上一篇:谣言止于智者
下一篇:干货又来了 -- 深度卷积模糊系统快速学习算法Matlab程序,又一台印钞机的机芯
收藏 IP: 115.171.135.*| 热度|

27 王安良 谢力 王德华 罗汉江 蔡宁 杨正瓴 黄永义 徐耀 张士宏 鲁学星 郑俊 张成岗 王庆浩 黄永义 黄玉源 柳林涛 鲍海飞 周健 钟定胜 周红标 杜占池 张伟 张启峰 吴国林 姚伟 puhj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