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午夜随想(论心理)

已有 1560 次阅读 2016-11-18 14:34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下文是群邮件的内容。]


刚才正在做别的事情,忽然发现自己有点走神 —— 写完这句话的时候还没确定标题,不过待会脑子里应该会冒出合适的标题。虽然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想,这是不是有点怪诞呢?我是说发送群邮件这码事。当然,我知道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只要改变风格,或者打破合理的频率,就可能会引起一些心理反应。。。好了,标题冒出来了!
通常人们不会去做没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也会时常思考其中的意义。可以断定,假如还有其他人这样做的话,那么他或她一定产生了某种 “Psychological breakthrough”。以前曾有人(紫台的老师)指出,如果大家都这样做,岂不乱套了?很显然,不会出现那种情况。这就好像“音障”*,达不到一定的(心理)马赫数,就不会被冲破。现在流行玩“微信”,我认为内心不够强大的话最好不要玩,因为发出帖子后可能产生心理上的反作用,媒体上已经有所报道。群邮件和微信或QQ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别,收信人有选择的自由。
那么,象这样发邮件的意义何在呢?我认为最好把这个问题交出去,让人们自己去寻找那个符合心意的答案。对于我而言,不妨把收信人看作一个序列,比如,R1, R2, ..., Rn。对于邮件k,每个Ri可以对应两个取值,1或0,代表阅读或不阅读。当然,没人能确切地知道这些序列的具体取值,但这是一个可以思考的问题。我已经看出其中至少有一个数学模型。当然,这不是当初开始发群邮件的时候能预料到的。
提起做研究,我忍不住想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还缺少写文章的人吗?记得刚读研的时候,学校发给我们一本A4大小的薄册子,淡黄色的封皮,内部印行的那种。最后几页有二、三十位院士联名写的一个东西,大概是讲学术规范啦、创新啦,等等,就是倡导正确的做法。我还记得里面反对提“首次”等说法。我是比较当回事情的。很多工作以后读研的人不怎么认真,留下不好的印象,于是后来者也会被当成他们那样。这是我看得很清楚的事情。
上学期以来我时常鼓动本科生创业。以前在其它地方讲过 “When you see something, it's alreday nothing.” 最近,我也给他们送出一句:You must start from nothing, and make it to be something.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呵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015495.html

上一篇:午夜随想(论超越)
下一篇:午夜随想(论政策)
收藏 IP: 110.178.12.*| 热度|

4 徐令予 李颖业 李宏翰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9 04: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