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anxum

博文

不造文章造效益——说说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精选

已有 4016 次阅读 2014-2-12 17:03 |个人分类:万花筒|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


不造文章造效益——说说企业“技能大师工作室”

140212  李健

 

读了吴飞鹏老师“志不强者智不达”,很有感触。我接触企业比较多,说说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体会。

按照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到2020年底前,中国将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成10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按相关政策,国家财政将给予每个工作室一次性投入10万元作为支持资金。如果到2020年,这100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都建成的话,国家财政总共支出为1个亿。

投入讲的是回报,即投资回报率(ROI),国家拿仅仅1个亿,换来的回报是多少呢?恐怕为成千上万倍,而且大多数是能摸得着看得见的效益!因为在企业,不象在科研院所,比的是谁论文多、谁出书多,比的是谁获得多少头衔光环和基金什么的(我不太了解,看法可能偏颇)。在企业,技能大师的称号给你了,“大师工作室”撮在那,你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你没给企业创效,你呆都呆不下去,领导不说你吧,工人们就能把你轰下台。所以企业是现实的动物,首先讲的是ROI。

说我了解的鞍钢,前不久唯一身份为一线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鞍钢冷轧厂李超,不说他获得多少奖项多少专利,仅为鞍钢创效益就达1.3个亿,所以新闻报道多是他怎么在一线创新、为企业赚了多少钱,而不是按科研院所的套路报道他发了多少论文、获得了多少头衔。可知道起初李超创新发明的基础条件十分简陋,他没考上重点高中,没念过大学,只是个技校毕业生,后来上了夜校和靠上网钻研学习相关知识、技术,他更没有什么优厚的国家科研经费做支持,可他的技能能使鞍钢冷轧汽车板表面质量从O3标准一跃提升到世界最高的O5标准,给鞍钢带来的是订单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再说2013年8月获得国家批准的鞍钢“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未获得称号之前,张福多等技术工人为降低轧辊消耗,攻克了用国产轧辊替代进口轧辊的难题,并优化辊型,延长轧辊直径使用范围,仅此一项就为鞍钢降耗948万。据报道,2013年一年,张福多技能大师工作室就创效3400多万。所以我说,国家财政才给10万元支持,实在少了点,可带来的ROI却巨为可观!

李超(来源:鞍钢日报)

张福多(二排右一)(来源:鞍钢日报)



吴老师文中的提问确实值得思考——“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高校和政府所属研究机构的科研经费1600个亿,这么多钱都变成科技实力了吗?”我不了解国家科研经费投入是不是也有企业类似的ROI考核(或者是可预见的),但给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1个亿(还得要等到2020年)与每年R&D1600亿之差距实为天壤之别,对一线工人科技创新似乎不公平,尽管这1个亿是从人才工程角度投入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与R&D不是一个比较标准。

 

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其它相关政策对企业也很苛刻,按2013年人社部和财政部申报通知,“除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外,每省可申报不超过3个名额,凡超出申报名额的,一律不予评审”。国家这样做就不聪明了,没遵循基本的投入回报ROI原则,不明白为什么要“限制”名额?你投入那么少,工厂里的技能大师们能给你创效翻成千上万倍,是一个多么划算的生意,只要技能大师们能给国家创新、赚钱,申报的人应该多多益善才是。

 

一线工人毕竟是一个庞大的队伍,他们基本的愿望其实很实在,在要花环的同时,应该再给他们重奖激励。刚才说的李超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称号后,国家给了20万奖励,李超说不能自己都拿,要分给几个合作的工友。前些日子,鞍钢在号召全集团学习李超先进事迹的同时,把李超的级别待遇提高到了“副厂级”,算起来也就是每个月多收入几千块,每年不过多收入几万罢了,奖得也太少了!

企业一线蕴藏了无数创新机会,把工人都鼓励发动起来了创新,看到的是立竿见影的效益而不是SCI论文,因为工人不关注这个(可能也不懂)。所以,科研创新不只是科学家、学者和科技人员的事,工人不只是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就行了,工人也是创新的主力军,如果也得到重视,国家的工业无疑将迅速强盛起来,这个可比什么都来得实在。

(个人观点,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03722-766871.html

上一篇:无奈!猪吃啥,咱跟着吃啥
下一篇:安全常识远不够,安全辨识最重要——几起儿童安全事故总结
收藏 IP: 60.19.135.*| 热度|

8 武夷山 尤明庆 彭渤 贾伟 梁佚 张骥 wgq3867 zdlhs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8: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