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无数像“唢呐”一样的文化形式以及像“焦三爷”一样的人物被历史的罡风无情地吹尽了。“唢呐”其实只是这种“悲剧”角色的承担者之一。如果审视人类的“文化宝库”,就会发现有更多的辉煌已经或正在变成“入库”的“遗迹”。
与“唢呐”一样,毛笔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但它却在一个新的“书写”时代不可逆转地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怀念毛笔的人来说,或许这个趋势是无比残酷的,但书法家或毛笔制造商并不能靠“下跪”来扭转今人对中性笔或键盘输入的喜爱。
无独有偶,胶片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光影记录,是摄影艺术的重要载体。然而,“柯达”在“数码时代”却迅速失去了昔日的耀眼光辉。今天,胶片已经变成了少数摄影爱好者把玩的“古董”,距离大众消费者越来越远。而“数码时代”作为一个新的形式,并没有因为排挤了胶片而带上更多的“原罪”,相反,它真正召唤出了“大众摄影”时代的到来和繁荣。
历史发展的轨迹,就是新的代替旧的或者新的改造旧的,让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换发光亮。如果不能坦然地接受这一事实,或者死守着旧的心态,甚至如毛时安评论时所指出的那样:“它(《百鸟朝凤》)要反映一种文化的悲哀、文化的落寞,结果还是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来面对一个发展的世界”,那就更不可取了。
如果“焦三爷”对这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有敏锐的洞察,那他就不应该守着“祖宗规矩”不放;至少,他也可以做到自己所说的那种境界——“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以自我陶醉的形式表达对唢呐的挚爱与怀念。然而,“焦三爷”的内心深处还是心有不甘的,他所陶醉的是那种“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场面。
因此,“焦三爷”注定不能像老舍的小说《断魂枪》中描写的“沙子龙”一样敢于承认变化的时代。因此,“沙子龙”的结局是在“热兵器时代”咀嚼一种深刻的落寞,他在“夜静人稀”的时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而“焦三夜”却显得过于悲壮,以至于用“殉道者”的方式演奏“百鸟嘲讽”以至喋血而亡。
或许,“焦三爷”和“沙子龙”至死都没有明白,他们的人生悲剧的真正根源,实际上,正是以“唢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态,无论是传承方式还是传播方式都带有的浓厚的“封闭性”。“焦三爷”最后把“师爷的师爷的师爷”传给他的“宝贝”都传给了“游天鸣”,但也仅是“一线单传”。而“沙子龙”则做得更绝,硬是把“断魂枪”带进了棺材。
在传播方面,唢呐也只是在“丧事”上作为一种仪式而发挥作用,而“百鸟朝凤”更是只有少数“德高望重”的人才配享用。即便是“焦三爷”的爱徒,也无法祈求“焦三爷”为其故去的父亲吹一曲“百鸟朝凤”。至于其他的普通人家,就更与唢呐无缘了。可以说,唢呐匠们抱着神圣的姿态把“唢呐”定为“阳春白雪”,却最终挖掘了唢呐这个行业的坟墓。这种坚守,让人在产生一丝敬意的同时,更多了一分唏嘘慨叹。
很多人都希望传统的文化形式能够“发扬光大”,但却在心态和观念上一直抱残守缺、不求变通,要么在传承上坚持“一线单传”或“传内不传外”,要么在传播上或高高在上、或孤芳自赏而最终“自绝于人民”。如果一切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明遗产都以这种形式面对当今的世界,那么,没落的结局必然是让人悲观的。
《百鸟朝凤》虽然以电影这种传播形式把“唢呐”这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呈现了出来,但它传递的精神内涵与这个时代的大众品味之间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它以一种“救世主”的姿态试图在这个所谓“礼崩乐坏”、“文化失落”的时代点起一烛光亮,但却最终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同。
从本质上来说,《百鸟朝凤》的票房尴尬并不是“唢呐”这种文化如何落后所致,也不是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播效果如何不堪,而是影片制作的艺术性及其对受众、对市场规律把握得不够到位的缘故。总而言之,“方励之跪”是一个传统文化发展境遇的写照,也是留给所有文化人思考的一个命题。
无论“方励”下跪主观上是为了祈求票房,还是为了发扬传统文化,其实际效果真如《方励下跪:丢了文化人的尊严》一文中所说:“实在不是高明的做法。”与其下跪,不如好好研究一下富有中华文化元素的《功夫熊猫》是如何连出三部、且每一部都在传播文化和获取票房上兼收并蓄、相得益彰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