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研究论文的第一要素就是“创新”,无论是要求发表在高级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还是博士毕业论文或其它学位论文。目前国内每年博士生毕业人数正常稳定在5-6万人,且研究生扩招的规模也基本冻结,在硕士生的层面上,只是减少了所谓“学术型硕士”,增加了“专业型的工程硕士”,有可能为了满足服务于产业的要求,将来的博士生培养也会作相应的调整。
博士的毕业论文,目前国内的高校基本上是100%的盲审,据介绍,国内的中科院的一些研究院所,现阶段的盲审比例也就10%左右,盲审中只要有一个论文评审专家不通过,就不能进入答辩程序。但这也不能说中科院的一些研究院所的博士就容易拿,他们虽然盲审的比例不高,但也要经过院所内的学位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不是允许博士生进入博士论文答辩程序。总之,在国内,理工科的博士学位并不像圈外的人想象得那么容易!
做博士论文的评阅人,似乎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寻找论文中的创新点。论文评阅以后填写博士学位论文的评阅意见,虽然不同的学校,评阅意见表的格式不同,但毫无疑问,都将博士论文有无创新,作为第一条必须回答的问题列出来。当然绝大部分博士论文的摘要中,或结论中都将作者认为的创新点列了出来,但这些所谓的创新点是否成立,评阅人当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最近,我又审阅了一篇北方名校的博士论文,该博士论文详细介绍了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先进的水处理工艺,且有这套工艺在国内工厂运行的工作参数,也有详细分析这种工艺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但我就难以发现论文中的创新。这套工艺是从国外引进的,我从网上搜索,轻易地搜索到外国公司在国内的代理公司,这家公司为了保护相关的知识产权,在这个工艺的相关领域,一下子在我国申请了四个发明专利。论文描述的处理方法是常规的,也没有采用新颖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研究揭示的规律也是可以预见的,得到的实验数据结果没有采用相关的数学手段,总结出其规律,从而上升到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论文的工作量来看,工作量是有的,但创新点找不到。另外,这博士学位论文也没有相应的创新点的支撑材料,如博士论文期间没有发表一篇国外学术期刊的SCI论文,唯一的英文文章是在国内某国际会议上发表的,被AMR的EI收录的一篇文章。中文文章也没有国内一流杂志的第一作者论文。工程技术创新上,又没有申请一份发明专利,甚至连申请一份实用新型专利都没有。我将这博士论文,翻来翻去,觉得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创新性严重不足,只好给出否定的结论,要求补充研究,增加其创新性内容后,论文再申请重审。
我想,若这篇论文是在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写的工程硕士毕业论文,也许我会给他“优秀”的成绩。若是一个全职的硕士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我也会给出“及格”或“良好”的成绩。但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我就只要艰难地给出否定的结论。虽然看论文的内容,我觉得这也许是一位在职的博士研究生写的毕业论文,他可能平时既要忙于日常的工作,还要挤出时间,撰写要求越来越严的博士学位论文,这是值得敬佩与同情的,但博士学位论文对创新的要求是刚性的,同情不能代替原则。
若这篇博士论文是出自我的博士生之手,我可能不会让他拿出来“闯关”的。对于有应用背景的博士论文,为了强调其创新性,要么采用创新的工艺,或在现有的工艺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创新改进的措施;要么采用新的分析手段与分析方法,发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等;要么发现了新理论,新规律;要么建立了新的数学模型,并能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相应的预测等等。论文中有这些创新点有时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其它相应的支撑证明材料,如在国际,或国内一流杂志上发表了相应的学术论文,因为,在高档杂志上发表论文,对论文的要求与学位论文也是一致的,即也是要有创新性;或相关技术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因为专利申请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有原创性。博士教育是人才培养教育的最高层次了,从严把关,提高博士的培养质量,从而提高国内的学术声誉是我们大家共同责任。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