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希望冬天很快过去,我们一起拥抱欣欣向荣的春天

已有 1415 次阅读 2024-12-20 09:4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4年珠三角地区院所长环境科学发展研讨会的发言

 

本月14日下午在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报告厅,召开了2024年珠三角地区院所长环境学科发展研讨会。这是连续第二年召开这样的会议。每年会议组织者通过内部协商,评选出二位已德高望重的老专家,作为对生态环保事业作出杰出贡献奖的获奖人。去年广州市华绿环科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赞助,今年有幸再次邀请为获奖人提供赞助,我被邀请在会议上发言。

 

尊敬的各位学者,各位领导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给我们向环保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专家致以敬意的机会。

讲实话我们的奖金是象征意义的,拿这些作出杰出贡献专家的贡献相比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愿意支持这个活动,更多是对他们表达我们的敬意。

作为民营环保公司,要在目前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在环境保护的细分领域力争做到技术上的领先。

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十多年前,社会普遍采用反渗透膜来处理渗滤液,我们认识到渗滤液的浓水是没有办法处理的,能运行的处理站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造假问题,故开发了非膜法全量化处理工艺随着环保督查力度的增加,我们率先开发的非膜法工艺的应用越来越多。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的工厂,污染强度大,要保持人民仍有较好的生活环境,必然会提出越来越高的环保排放标准COD的排放限制也会越来越高,这样,2005年我们就申请了发明专利“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的联合水处理技术”。利用臭氧氧化预处理,再通过对处理低浓度有机物比较高效的曝气生物滤池,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与生化处理的经济性相结合,可以将COD降到60mg/L,甚至30mg/L以下,这个专利曾获得发明专利金奖,也是目前不少工业园用于提标改造的技术,它是我们目前唯一的交了20年专利保护费的技术,虽然国内不少公司用这个专利,我们也没有大规模维权。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双碳目标”,如何低碳节能地解决水体的氨氮污染问题,采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处理氨氮,它可以节省100%的碳源,节省60%的曝气能耗,同时,污泥量低。我们工程化开发了厌氧氨氧化工艺,目前已应用于印染行业,氧化铁红行业,硝酸铵民用炸药生产行业,高铁站的高铁厕所废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养猪废水处理等十多项有高浓度氨氮的废水处理工程。

对于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厌氧氨氧化处理,我们仍是跟风,荷兰在2001年上了第一套厌氧氨氧化装置,我们是2019年建设第一套厌氧氨氧化处理工程。在低浓度氨氮的厌氧氨氧化,目前仍是世界难题,我们目前已完成了中试,正寻找机会,准备做大规模工程化应用,争取率先完成工程化应用,争取做一个新技术的开拓者。

我们深知道,民营的环保公司生存不易,目前国资委的大公司,没有不搞环保的,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信集团,光大,三峡等等。但他们有太多的钱,如中国建筑,总负债2.5万亿。民营企业是不能这样高负债的。国内的大型环保公司破产,或重整的公司,有不少都是原来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如东方园林,博天环境,启迪环境,桑德集团,金园环保等等。广州有一家大民营环保公司,原来有500多名员工,现在只有十多人,公司的负责人也被限制高消费。小环保公司裁员,缩小经营面积很多。我们提前做好了过冬的准备,我保证公司尽量不裁员,员工不降薪,保持足够的战斗力与进取精神,挺过这个冬季。

广州市华绿环保团队资质齐全,有较强的工程化应用开发能力,愿意为大家做“产学研”的桥梁!

微信图片_20241214选3.jpg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希望冬天很快过去,我们一起拥抱欣欣向荣的春天!再次谢谢大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465199.html

上一篇:“双碳”与我们
下一篇:“吓一跳”后的思考
收藏 IP: 14.19.29.*| 热度|

20 张学文 檀成龙 宁利中 池德龙 刘进平 肖小敏 郑永军 杨卫东 王从彦 崔锦华 杨正瓴 孙南屏 钟炳 周忠浩 武夷山 徐绍辉 范振英 张忆文 冯大诚 梁洪泽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IP: 119.84.224.*   回复 | 赞 1 +1 [2]周忠浩   2024-12-21 08:51
  
回复  谢谢支持
2024-12-21 09:48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IP: 60.233.17.*   回复 | 赞 1 +1 [1]郑永军   2024-12-20 14:55
      
回复  谢谢郑教授!
2024-12-20 17:491 楼(回复楼主) 赞 +1 | 回复

1/1 | 总计:2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2-13 02: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