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li2233 公共政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

博文

不应妄自菲薄,更不能信心爆棚 精选

已有 11881 次阅读 2014-7-24 07:08 |个人分类:科学政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创新, 科学, 贝尔纳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在科学上曾经有过上千年领先地位的讨论,科学网上各路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见仁见智。我在此也掺和一下。

这个争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实际上是如何定义这里的科学。如果把科学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兴起的现代科学的话,那么争论中国是否曾经领先一千多年,就是个伪问题,因为不仅古代中国不会有现代科学,同时代的西方也没有。拿个当年谁也没有的东西,争论哪边更领先,不是很无聊的话题么?

如果把与现代科学有关的知识体系都包括在科学里面的话,那么无疑,中国古代以及同时代的西方,都是有科学的。究竟哪边更厉害?从董洁林老师用数据说话的博文看,尽管有很多读者指出董老师在数据库质量控制上有些问题,但她的博文的基本结论应该是成立的,那就是,相比之下,对科学的贡献,中国古代不如同时期的西方。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如西方,不等于中国古代没有在科学上做出重要的贡献。贝尔纳在1959年为《历史上的科学》中译本写的序当中说到:“中国,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我深知,对于中国在较古时期的贡献,我的评述没有能力达到真正公允的地步。... ... 已经可以看出,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 明代初期 -- 从希腊的抽象数理科学转变为近代机械的、物理的科学的过程中,中国在技术上的贡献 -- 指南针、火药、纸和印刷术 -- 曾起了作用,也许是有决定意义的作用。”贝尔纳老师接着说:“要了解这在中国本身为什么没有其相同的作用,仍然是历史上的大问题。去发现这个滞缓现象的根本性的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原因,将是中国将来科学史家的任务。”

引用这么多贝尔纳老师的话,有两个意思。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西方人士都认为中国古代科学贡献一无是处。今天置顶博文《美国学者对“中国科技是不是超越西方1500年”的解读》里所描述的并不是所有西方学者的态度,贝老师的这本《历史上的科学》同样也是名著。第二,贝老师给中国科学史家布置的作业,过了半个多世纪,还没有被我们的学者们很好地完成。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话再说回来,尽管上面的引述对这场争论中的“右倾”思潮,即认定中国古代科学没有什么成就或者落后得一塌糊涂,但目前更需要做的,是“防左”,即认为老子自古就是天下第一,从而信心爆棚,要君临天下了。

不管西方媒体怎么忽悠我们,说中国的科技力量已经怎么怎么强大了,我们自己还是要清醒,要认清自己的地位。在科学上,我们仍然是学生的阶段。论文世界第二了,不一定等于科学水平世界第二了,更不等于对于科学发展的贡献,我们已经排在第二位了。

其实,如何发展科学,如何提高科技水平,世界上已经有很好的经验,看看美国,西欧,看看日本,甚至看看俄国,我们把它们的成功经验拿过来用就是了。科学发展,应该遵循普遍性原则,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我们就不要勉力去搞什么制度创新了,照搬人家已经比较完善的制度就行了。

也许是全国上下一片“创新”口号给闹的,我们这些年,考察英美制度后,虽然也有借鉴,但是制度一旦实施,马上变味,马上掺入很多“中国特色”,让好的制度无法真正行使。还有那些所谓的制度创新,比如“XX计划”,实施了几年,基本上还是弊大于利,趁早偃旗息鼓的好。制度创新过头了,适得其反。

喊一句口号:不应妄自菲薄,更不能信心爆棚。



中国科技是否超越西方1500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485-814189.html

上一篇:毕业典礼之风雨交加
下一篇:学术圈子的称谓问题
收藏 IP: 98.247.185.*| 热度|

55 戴德昌 刘立 罗德海 郑小康 吴飞鹏 曹聪 梁进 刘洋 孙平 李延谦 王荣林 李侠 季丹 王军军 陈小润 赵美娣 董洁林 曾泳春 武夷山 赵永新 郭年 赵凤光 许培扬 强涛 唐常杰 周雄伟 吕喆 余洪波 蔡小宁 黄永义 赵远波 曹广福 蒋永华 赵斌 王桂颖 QDA2012 JIANHUN shaoyunpeng XuexingLu shenlu wuqunan ncepuztf rfm2007 eastHL2008 chaijf liyouxi yzqts watercold liuchengxii jimiyg cyliugz tuner xqhuang Vetaren11 zhaorz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