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很快就开始了。鉴于这是我的第一个正式学期,导师建议我别贪多,修两门3-4学分的正课,外加一个一个学分的讲座课就可以了。我照办了。我选修的两门正课之一,就是李普赛特主讲的“文化与公共政策”(PUBP800 Culture and Public Policy)。这门课让我第一次领教了美国文科类课程的“厉害”。尽管这之前我已经修了一门“管理经济学”,但那门课的内容技术性比较强,数学公式多,把课本读懂、作业做好,再对付一篇课程论文就算万事大吉了。李普赛特的这门课,则是不折不扣的文科理论课。课程大纲发下来之后,照着大纲的要求去准备课本和阅读资料,就需要忙乎好一阵子。我现在的记忆是,这门课总共要买四、五本书,另外再加上大量的期刊论文和专著的章节,都放在一起,要3-4个2英寸的活页夹子。每个礼拜阅读文献,都占去我大量的时间,用昏天黑地来形容也不过分。
李普赛特关于文化的研究,跟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是一脉相承的,托克维尔的《美国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一书,也是这门课的指定读物。可叹我孤陋寡闻,出国前竟然没有接触过托克维尔的东西。在上李普赛特这门课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除了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之外,还有一个民族文化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居民的行为方式,而且这种影响所造成的不同国家间的差异还是显著的。这个学期的课程论文,我写了一篇关于中、美、日文化差异对其技术创新特征的影响的文章,居然得了个A。其实我心里明白,我的文章其实写得并不高明,这个A更像是对我个人努力的肯定,而不一定是反应了我的真实水平。
毫不夸张地说,是李普赛特为我开启了一扇新的研究方向之门。直到今天,从民族文化的角度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还是我做学问的主要方向之一。事实上,不仅我本人,我还知道至少有几位师兄师姐的博士论文是以关于民族文化对科技或者经济或和社会的影响的比较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其中,一位来自中国、在我入学之前跟Kash读完博士的师兄,以美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比较两国的技术创新系统和竞争力,完成了非常精彩的博士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专著,颇有影响(Dengjian Jin, 2001,The Dynamics of Knowledge Regimes: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U.S. and Japan. London and New York: Continuum)。他在博士论文答辩的时候,特别讲到了李普赛特的学术思想对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