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新大楼”的前世今生

已有 3784 次阅读 2013-3-31 15:59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楼, 前世今生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有一栋建设于1959年的宿舍楼,三层,呈曲尺型,典型的筒子楼,南北走向有7间宿舍,1间厕所兼水房;东西走向21间宿舍,厕所、水房各1间。每间房约12平米,是为单身职工设计的宿舍。当然,许多单身职工逐渐成家,于是走道上陆续增加了蜂窝煤炉子、砧板等,做饭期间,整个楼道都弥漫着油烟和各式饭菜香味。这之前建设的宿舍都是二层小楼,一栋住4家8家不等,于是这栋三层楼便被冠以“新大楼"之称,口口相传几十年。1992年为建设青年知识分子公寓(简称“青知楼"6层,都是套房,配有厨卫),新大楼东西走向部分被拆除,仅剩南北走向部分,新大楼成了半边楼。当时拆下来的空心水泥楼板,露出了钢筋和竹筋,竹筋就是毛竹剖成长条放在预制件中。记得在现场的聂德明(水生所当时的基建负责人)解释说:“大跃进年代嘛,敢想敢干,也为了节省钢筋。"我的好友周易勇还写了篇《新大楼诔》,刊登在我主编的油印小报《文明新风》1992年第2期上,摘录部分:“新大楼曾做过办公室、实验室,即便作为寓所,其住户也各具特色,有研究生、单身职工,有新婚的伉俪,也有年轻的父母……于是新大楼就不能叫做研究生楼单身楼鸳鸯楼办公楼或临时接待站等等,在那急遽嬗递与变革的年代,它必须不断地乃至于是超负荷地转换,默默地包孕着科学的希望,它记述了一段纷纭繁富的历史,从而冶炼出一种坚韧、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听说水生所的许多专家学者都或长或短地在新大楼住过,也许大部分水生所人都能在自己最难忘的记忆中找到新大楼的影子,就其精神而言,这种‘新’将会是永恒的……"

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读小学、中学时曾随母亲在新大楼的二楼(东西走向)住过好几年,孩子们的嬉闹和友谊、长辈们的交流和互助,没住过筒子楼的人是难以体会的。一位阿姨借给我看溥仪《我的前半生》,影响到我至今读书偏爱文史;一位叔叔成为了我学习篆刻的启蒙老师,连他心爱的刻刀也送给了我……80年代我也进入水生所工作,1987年结婚,新房就在新大楼的一楼(南北走向)。自忖不能与曾经在新大楼住过的专家学者相比,但也的确如周易勇文章中所说的“能在自己最难忘的记忆中找到新大楼的影子"。


近日,为建设新的科研楼,半边楼和青知楼都被拆除。我特意去拍摄了图片,也算是留念吧。

1992年曾播出过22集电视剧《半边楼》,其中主题曲张藜作词,刘欢演唱。我至今会唱:拆了一半的半边楼,还有一半没拆到头。拆掉的是腐朽啊,留下的是陈旧。涌动的是翘望,燃烧的是祈求。啊,拆不掉旧的换不来新,旧不走新的又何求……写这篇博文时,刘欢那熟悉的歌声在我心中回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675598.html

上一篇:长江江豚仅剩千余头正加速灭绝
下一篇:所史且待说从头
收藏 IP: 219.140.154.*| 热度|

3 蔡庆华 杨丽华 虞功亮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2: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