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长江江豚仅剩千余头正加速灭绝

已有 3407 次阅读 2013-3-28 19:35 |个人分类:鲸类动物保护|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长江

新华网武汉2013年3月28日电(记者熊金超 黎昌政 吴植)《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报告》28日在湖北武汉发布。报告说,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剩1000多头,并呈加速下降趋势。对此专家警告,如再不加紧保护,长江江豚灭绝的日子将越来越近。

这份权威报告披露,目前长江干流中的江豚种群数量年均下降速率已高达13.73%,是2006年以前速率的两倍多。有鉴于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长江江豚数量已极其稀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最新评估报告拟将其列为“极度濒危”级别。

去年10月以来,由农业部领导,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实施了长江淡水豚考察活动。考察首次全面覆盖长江湖北宜昌以下江段干流以及洞庭湖、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

在干流考察期间,两艘考察船共目视发现江豚380头次,考察报告初步估算长江干流江豚种群约为500头。而2006年中外科学家的一次联合考察活动在同一江段共目视发现江豚851头次,测算干流种群数量为1225头。

声学监测发现,长江江豚主要分布在武汉以下江段,呈连续分布态势,江西湖口至江苏南京水域集中了总数量的67%。

“通过对不同江段种群下降速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宜昌至鄂州江段江豚下降速率最高,鄂州至华阳江段居中,华阳至上海江段下降速度相对较低。”本次考察的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说。

科考人员还根据去年对两个通江湖泊的考察,初步估算鄱阳湖的江豚种群约为450头,洞庭湖的种群约为90头。由于2006年的中外联合考察未覆盖洞庭湖和鄱阳湖区域,所以这一数据无法与当时进行比较。

报告显示,虽然长江江豚目前的分布区域与2006年大致相同,但分布特点正呈相对集中、日益斑块化的趋势,江豚生存“孤岛化”对其种群繁衍十分危险。王丁指出,“航运阻隔造成江豚迁移困难、水利设施建设导致长江中下游水文状况发生变化、江湖阻隔、适合江豚栖息的洲滩区域减少,都可能是造成江豚分布斑块化的主要原因。”

此外,科考人员还发现,长江干流的江豚有时集中在码头港口区域,如在安徽安庆渔政码头、安徽芜湖滨江公园、江苏镇江海事码头等地都发现了相对集中的江豚种群。据介绍,这可能是由于码头港口区域饵料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那里航运活动十分密集,对江豚生存有极大威胁。

报告指出,饵料资源不足是影响长江江豚生存的又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应尝试在各豚类保护区内实行全年全面禁渔。

参与和关注本次科考的专家纷纷呼吁,为了避免长江江豚重蹈白鱀豚在野外灭绝的覆辙,必须立即采取和加强各种保护措施,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双管齐下,以减缓江豚灭绝的步伐。就地保护一直是最重要的保护手段,要加强现有保护区管理设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建立长江豚类保护网络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报告说,鄱阳湖拥有近一半的江豚种群,是其最重要的栖息地,建议严格禁止鄱阳湖内的渔业活动,积极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并推动在鄱阳湖建立国家级长江豚类保护区,扩大保护范围。

安庆长江豚类保护区内江豚分布密度较高,也是江豚的主要栖息地之一。报告建议推动安庆保护区升级,强化区内江豚保护工作。镇江豚类保护区内的约20头江豚是分布在长江最下游的种群,报告提出将来要避免在该保护区内开辟主航道。

此外,报告还建议借鉴湖北天鹅洲故道迁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在长江江段故道和其它合适的地方建立更多的迁地保护区。“迁地保护有望减缓江豚种群的快速衰退。”王丁说。


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3/28/c_115199671.htm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8/c_115197599.htm



2012年12月12日,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江豚保护大使张靓颖来到上海复兴岛码头,登船探望了辛苦工作一个月的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队队员,并带去了公众的感谢:“非常感谢科考队员们的辛苦工作,希望你们的科学发现能够让更多的公众了解长江江豚的濒危状况,并为留住它的微笑做出努力。”


       

         第二排左起:2012长江淡水豚考察总指挥王丁、副总指挥王克雄、张靓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674841.html

上一篇:中科院水生所院士疾呼长江禁渔十年
下一篇:“新大楼”的前世今生
收藏 IP: 219.140.155.*| 热度|

3 刘旭霞 蒋迅 zdl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