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纪念王家楫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一) 精选

已有 14667 次阅读 2018-5-5 10:02 |个人分类:科研院所史料|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王家楫肖像

王家楫(1898,5,5-1976,12,19),男,汉族,江苏奉贤人。动物学家。我国原生动物学的开创人和轮虫学的奠基者。率先从事原生动物的研究,并为之奉献一生。担任研究所所长40余年,为推动中国水生生物学的发展和研究所的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家楫,字仲济,189855日出生于江苏省奉贤县的一个书香之家,父亲王渭是清光绪五年举人,曾任奉贤县沙地局局长,兼任肇文书院校长和同善堂董事,他深虑“国势孱弱”,寄望读书人“学以经士”,以报效国家造福桑梓。父亲的开拓精神、严谨作风和对新生事物持开明态度,对王家楫一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王家楫6岁在肇文书院接受启蒙教育,后相继在上海江苏省立第一商业学校、江苏南通私立专门纺织学校预科和南京私立金陵大学高中部学习。1917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受教于我国近代动物学研究的创导人秉志,期间因病休学一年1921年毕业后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自然和生物学教员。1922年至1924年任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助理员,并于1921注册在东南大学生物系带职学习,补足大学本科毕业的学分,1923年获国立东南大学农学学士学位。1925年王家楫考取江苏省公费留学生,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动物系深造,192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后被聘为耶鲁大学研究员。当他听到外国将派遣科学考察团到中国采集标本时,深感“中国人的事应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中国的生物资源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开采”,便决定回国开展生物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工作,于1929年回到祖国,被聘为南京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动物学部研究教授,中央大学生物系兼任教授,讲授普通动物学、无脊椎动物学、组织学及胚胎学。

    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成立后,蔡元培院长于1929年1月聘李四光、秉志、钱天鹤等7人为自然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筹备委员会委员,由于筹备委员中有出国者,有病故者,当年7月改聘李四光、秉志、钱天鹤、王家楫等6人为筹备委员,至1930年1月筹备大致就绪,于是取消筹备处,由院长聘钱天鹤为主任,李四光、秉志、钱崇澍、李济、王家楫为顾问,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址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于1934年7月改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研究员兼所长,创刊《Sinensia》,不仅为我国科学工作者发表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也结束了以往研究论文只有寄到国外才能发表的历史。研究所陆续与29个国家的200多个研究机构、国内66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往和业务联系。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家楫将妻儿家小置于上海,率动植物研究所人员撤离南京西迁,先后迁至湖南南岳、广西阳朔、四川重庆北碚。1944年5月分建为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王家楫任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八年抗战期间,无论环境多么危难,生活多么清贫,他始终团结大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研究工作。世界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和科技史学家李约瑟1942年受英国政府委派来到中国,担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1943年至1945年,李约瑟访问了中国近300个学术研究机构,陆续写出9篇文章,结集《战时中国之科学》一书出版。书中写道:“动植物研究所在王家楫博士领导下,工作甚为紧张,约有二十位科学工作人员,专心致力于研究。王博士自己是一位著名的原生动物学家,他除任该研究所所长以外,还兼原生动物组组长。……此研究所高踞嘉陵江上(西岸),环境清幽,其中工作人员甚形紧张。参观之人,欣羡之余,深觉其具有世界上最优良的实验室之研究空气。”抗日战争胜利后,动物研究所于1946年由重庆北碚迁至上海。1948年,王家楫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5月上海解放,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管会接管中央研究院在沪各研究所;7月王家楫应邀赴北平参加新中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委员会,参加了筹备中国科学院的工作;8月上海军管会任命王家楫为中央研究院沪区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动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立后,于1950年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以及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为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0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周恩来总理签署了任命王家楫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的通知书(政字第0446号)。1954年,水生生物研究所搬迁到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成为以淡水生态学为主的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中心,王家楫一直担任所长直至去世,并主持原生动物学的研究工作。

任命书(原件27×31cm)

王家楫1951525日加入九三学社,任第三届、第四届中央委员,第五届中央常委;上海分社副主委;武汉分社筹委会主委,武汉分社第一届、第二届主委。1960612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第一、第二、第三届委员,武汉市政协第三、第四届副主席。

王家楫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196012月至19612月,代表我国赴河内为越南民主共和国规划设立中央水产研究所。1962年代表我国赴苏联列宁格勒参加太平洋西部渔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1934年,他参加发起和创立了中国动物学会并任理事,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动物学杂志》总编辑。他一直是《水生生物学集刊》、《海洋与湖沼》学报的主编、编委和《中国动物志》的编委。

  王家楫为创建我国原生动物学、轮虫学研究事业奋斗一生。共完成论著39篇。其中中文9篇(包括2本专著),英文30篇。计有原生动物分类学论文24篇;原生动物生理、生态、形态学论文5篇;轮虫生态学和分类学论文4篇;啮齿动物生理学论文4篇。

王家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组织才能的科学领导人。他忠于职守,热爱科学,严于律己。自1934年他担任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所长起至1976年生命最后一息,40多年来一直肩负所长重任,为我国水生生物学研究事业辛勤操劳一生。

王家楫于19761219日在湖北武汉逝世。

2001年,地方政府建成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王家楫铜像座落其中。

王家楫塑像(作者:项金国) 

中国原生动物学的开拓者

  王家楫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求学期间对秉志教授极其崇敬,曾回忆说“在他(指秉志)身上,每句话和每个动作都代表了一种尊严。”在秉志教授指导下,系统学习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与进化理论,通过显微镜他认识了蛋白质小块和千奇百怪的微小生物,窥见了自然界生命的绚丽多姿。他如饥似渴地拼命汲取书本上和自然界展现在他面前的生命发展进化的知识,尤其关注原生动物,因为在这个生物家族中,他看到了远古动物和植物分化的共同祖先的痕迹。从此,他广泛搜集有关原生动物的文献,尤其当他发现这个领域我国的研究完全空白时,就立志为此奉献一生。1925年首次在我国的刊物上发表了《南京原生动物之研究》,使他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标志着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开端。

  1925年他赴美留学,除了完成白化鼠、灰鼠视神经与性别退化方面的研究外,他利用每个假期自费到伍兹霍尔Woods Hole)海洋生物实验室采集海洋原生动物标本并开展研究。1928年完成博士论文《淡水池塘原生动物季节分布的生态学研究》。他曾谦虚地说:“我最早从事原生动物生态学调查,它的价值也许很小,但总是一个新的尝试。” 30年后,美国博士生Stuarts Bamforth在他研究过的池塘做了工作后,所得结果与他当年的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维持30年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相似的调控机理是什么?这个问题给生物学家以极大的启示和提出了新的方向,同时也使人们重新认识到他的这项开创性研究的重要价值。由于他勤奋努力,一篇篇有关原生动物分类、生理、生态的论文连续在美国权威性的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形态学与生理学》(Morpholand Physiol)、《动物生理学》(PhysiolZool)上发表,引起美国生物学界的重视,也奠定了他在原生动物学界的地位。美国耶鲁大学动物系特邀他为斯特林研究员。

  1929年回国后,王家楫开展生物科学考察。四年里考察足迹北到齐鲁、南抵闽粤、西迄川康、东濒海疆,对江浙、皖赣的调查尤为详尽,率先取得了我国原生动物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发现了许多海洋与淡水原生动物的新属种。在此期间,王家楫发表论文12篇,为深入开展我国原生动物区系调查奠定了基础。

  1950年他发表的《壁累枝虫之纤维系统》论文,采用蛋白银染色法,最先发现缘毛类纤毛虫虽然虫体纤毛退化,但膜下纤维系统仍然存在,这对研究原生动物的系统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王家楫不顾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1200度近视的困难,仍然顽强地工作。相继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共记述了该地区原生动物400多种,远远超过前人对该地区原生动物区系的报道,为完成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做出了贡献。

  王家楫在原生动物学研究领域成绩卓著,共发现原生动物3个新属、58个新种、4个新变种、8个新亚种,其成就受到国际原生动物学界的极高评价。他最大的愿望是要完成《中国原生动物志》,这是项极为浩繁而又需要长期积累的艰巨工作,为此他悉心研究一生,虽然生前未能实现这一宏愿,但他遗留下极为珍贵的大量手稿和资料,为这部科学巨著的编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轮虫学的奠基人

  王家楫在无脊椎动物学领域研究广泛,不仅开拓了我国原生动物学,1960年出版的《中国淡水轮虫志》,又表明他无愧是中国淡水轮虫学的开创人。轮虫是一种重要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是许多经济水生动物的优质食物和开口饵料。该专著首次对分布在我国沼泽、池塘、湖泊及水库内常见轮虫种类进行详细的分类和描述。内容包括已观察到的种类252种,分隶于79属,15科。其中有4个新种及2个新族,自“目”到“属”的特征都扼要地加以叙述,并附有检索表,对种的描述特别详细。所有的252种都附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图像,共计533个,归纳成27幅图版。对轮虫的亲缘关系以及形态、生理、生态等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探讨。这项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湖北省科学大会奖。  

重视为国家建设服务

1954年,王家楫坚决支持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决定,把水生生物研究所从上海迁到“千湖之省”湖北省,以利于结合渔业生产和资源利用的实际,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此,水生生物研究所立足湖北、面向全国,着重围绕淡水水域及水生生物做了多方面的开拓性的研究工作,为在我国建立与发展淡水生物学、环境生物学和水产养殖学起了推动和先导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水急待处理。《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应运问世,这是王家楫将原生动物学知识应用于我国环境治理研究的成功尝试。20世纪70年代,当他看到废水处理厂用来识别微型生物的挂图还是美国30年代的陈旧图件时,感到十分内疚,立即组织无脊椎动物分类研究组深入全国30多家有废水处理设备的具有代表各工业门类的工厂,进行现场调查及显微观察,分析废水中原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筛选出166个可作为指示废水类型和质量的种类。为了便于废水处理厂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和运用,对这些种类做了详尽的分类描述和指示作用介绍,绘制详图,并附照片。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广泛欢迎,并被评为优秀书目参加国际书展。这项研究成果1978年获湖北省科学大会奖,1984获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作者:马振波、张晓良、冯伟松)

 

本博主附言——

2009年,我接受中国科学院关于编写《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相关篇目(王家楫、伍献文、饶钦止)的任务,在《王家楫——我国原生动物学的创始人》(王建、王祖熊,《武汉文史资料》19932期)、《王家楫》(马振波、沈韫芬,《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生物卷1,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两篇传记文章的基础上,按照《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的体例要求,重新编写,并增加了新收集、发掘的相关史料,与水生生物研究所原生动物分类与生态学学科组冯伟松合作,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王家楫》篇,收录于《中国科学院人物传》第一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

 

参见本博《毛主席请王家楫吃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72052.html

《1963年王家楫、伍献文陪同水产部许德珩部长视察湖北渔业》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871851.html

 

本博主附言:当年我在水生所办公室工作,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项金国来收集王家楫、伍献文的图文资料,我将电脑中保存的相关资料都复制给了他。座落于武汉市光谷广场的“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园”中,“动物学家王家楫”的作者是项金国,“动物学家伍献文”的作者是张晓莉(湖北美术学院老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112399.html

上一篇:长江宜昌江段江豚图片采撷(续)
下一篇:纪念王家楫先生诞辰120周年(之三)
收藏 IP: 171.83.39.*| 热度|

18 史晓雷 朱晓刚 王德华 尤明庆 郑永军 朱朝东 荆玉栋 张志升 周浙昆 汪波 黄永义 蒋新正 秦旅 孙杨 李久煊 蔡庆华 韩玉芬 聂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9: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