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引子
浙江省湖州市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位于浙江北部、太湖南岸,地处水乡泽国,四面环水,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古镇。该镇西北角的风水墩上曾有一座奎章阁,建于康熙元年(1662),其后多次废圮,曾有数次整修与重建,最后一次重建在同治初年。
菱湖镇的池塘养鱼历史悠久、技术发达,明清时期,逐渐发展成为鱼苗、鱼种的集散中心。清代诗人厉鹗《菱湖诗》中的“鱼多论斗卖,菱好及时栽”一句,生动描绘了初夏时节水乡农民鱼苗买卖的盛况和广种菱角的忙碌情形。20世纪50年代初,菱湖镇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淡水养鱼区,当地直接从事养鱼者约有20万人之多。
养鱼过程种最难控制的风险之一就是鱼病。在菱湖地区,鱼病这一长期困扰当地养鱼业的瓶颈性难题一直未能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1950年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响应政府号召,主动承担起研究鱼病的任务并于1953年5月在菱湖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鱼病工作站,这是我国把鱼病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始。以水生所研究员、我国鱼病学创始人倪达书先生为站长的菱湖鱼病工作站确立了中国鱼病防治的良好传统,开创了中国的鱼病学科,可谓现代科学改造传统养鱼业的序曲。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韩玉芬老师2021年1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她的博士论文题目是《科学养鱼:20世纪50-60年代菱湖养鱼技术的变迁》,菱湖鱼病工作站的成就与贡献及影响是韩老师博士论文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韩老师曾就这方面的问题与我多有沟通交流。我将此前搜集整理的相关图文资料悉数给了她,并为她来水生所调研等提供了帮助。同时,韩老师也慨然将她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各种资料与我共享,促使我写出《1950年代水生所鱼病防治工作新材料》《王家楫先生史料几则(之三)》《王家楫先生史料几则(之四)》等博文。(王家楫先生1950-1976年任水生所所长)
我对水生所前辈当年的这项开创性工作也多有关注,陆续写了7篇相关博文(链接附后)。
1993年11月,我曾向水生所前辈陈启鎏先生请教菱湖鱼病工作站的情况。据陈先生回忆,鱼病工作站初建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同我说:“1953年春,倪先生带领我、还有尹文英、王德铭、伍惠生等几个人来到菱湖镇风水墩。墩上有座破庙,大家动手打扫一下,就住了进去,挂起了鱼病工作站的牌子,倪先生任站长。”
可见,风水墩这个一个四水环绕的孤岛和菱湖鱼病工作站有不解之缘,还有,墩上的这座破庙令我印象深刻,所以始终记得。
陈启鎏先生回忆中所述的“墩上有座破庙”会不会就是风水墩上的奎章阁?
二、奎章阁的景与诗
2020年9月,菱湖本地文史学者赵微坚先生发表《菱湖风水墩史话》一文。据他文中叙述,风水墩四面环水、风光秀丽,墩上的奎章阁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整个清代留下了多首关于奎章阁的诗篇,“奎章晚霁”更是被时人推为菱湖八景之首。赵微坚先生的这篇文章还结合史志与碑文详细记述了奎章阁数次倾圮又数度重修的历史。
清初菱湖诗人孙其仁有诗作《奎章阁南市炊烟》,韩老师将此诗书影转发与我。我按图索骥,上网寻得光绪《菱湖镇志》的扫描电子版,封面钤有“北平燕京大学图书馆”“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珍藏印”两个印章(图1)。
图 1 孙志熊纂辑《菱湖镇志》四十四卷,孙禄增署检,光绪十九年刊刻
孙志熊纂辑的这部《菱湖镇志》共收录咏奎章阁诗四首。以下为其中两首——
其一,清代孙其仁的《奎章阁南市炊烟》(图2):参差临水聚千家,有客凭栏一望赊。晓色苍茫云欲合,晴光澹荡日初斜。出厨袅袅迷轻燕,隔浦微微笼浅沙。好景当前吟未就,忽听两岸沸新蛙。
图2 清《菱湖镇志》所载孙其仁《奎章阁南市炊烟》
其二,清代朱发的《奎章阁小集喜晴》(图3):结伴重来暮景斜,波头点点送归鸦。𦨻船百道吞山影,估客千帆滚浪花。烟树溟濛疑带雨,水天澄静但闻蛙。当筵看尽云光敛,遥指村前是我家。
图3 清《菱湖镇志》载朱发《奎章阁小集喜晴》
孙其仁诗中的“晓色苍茫云欲合”、“忽听两岸沸新蛙”和朱发的诗句“结伴重来暮景斜”、“水天澄静但闻蛙”情景晨昏相映,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奎章阁周边一带夏秋之际蛙鸣不断的传统江南水乡典型风貌。
孙其仁,字大心。钱塘县学增广生,封文林郎,山东汶上知县。工诗文,著有《白凤楼诗文集》。
朱发,菱湖人,清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二甲第26名)。著有《禅味室偶存》诗卷、《集杜诗》一卷、《集义山诗》一卷。
孙其仁诗中“出厨袅袅迷轻燕”句所描绘的情景,我曾亲历亲见。上世纪80年代初,我曾跟随水生所鱼类生态研究组余志堂老师赴崇明岛采集中华鲟标本。清晨去往鱼市路过村庄,只见路边大片水稻秧苗,远处茅屋炊烟缕缕,更远处则是薄雾缥缈。面对此番乡间美景,余老师情不自禁对我感叹:“小张,你看这景色真美!我们要是有照相机拍下来多好呀!”
三、奎章阁的位置和旧貌
从光绪《菱湖镇志》所载菱湖镇全图看,奎章阁在菱湖镇西北角。(图4)
图4 孙志熊纂辑《菱湖镇志》菱湖镇全图,左上角红圈处为奎章阁
生于1936年的菱湖本地老人杨志宏先生新近发表长篇文章《回忆水乡古镇——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菱湖》。文中不但对奎章阁有比较细致的叙述,而且还附有一张奎章阁的手绘图。据杨先生文中所述,奎章阁又名文星阁,是菱湖最北端的地标性建筑,位置在风水墩东侧。阁楼为歇山式屋顶,三层高,雕梁画栋,飞檐翘角。
图5 杨志宏文中的奎章阁手绘图
韩玉芬老师的博士论文采用了一张近期风水墩的航拍图(图6),她在图中标注了奎章阁的大致位置。该篇论文还用了一张20世纪40年代的奎章阁照片(图7),这张旧照可与前述杨志宏先生文中的奎章阁手绘图对照来看。从该照片正面看,奎章阁主楼为三层,其左侧有一排数间一层偏殿。民国三十七年(1948) 奎章阁正殿焚于火,尚余偏殿。据韩老师推测,这张照片中的一层偏殿即为陈启鎏先生回忆中所说的那座“破庙”。我认同这个推测。
图6 风水墩远眺 (转引自韩玉芬博士学位论文第142页)
图7 20世纪40年代的风水墩与奎章阁(转引自韩玉芬博士学位论文第142页)图中三层楼阁即为奎章阁,红圈处为奎章阁偏殿
至此,我对菱湖镇风水墩以及奎章阁的探究和了解可以告一段落了。诵读“忽听两岸沸新蛙”“水天澄静但闻蛙”诗句,遥想上世纪50年代初倪达书先生诸位在此研究鱼病之时,一定也常有蛙声阵阵相伴。
韩玉芬老师数次精心修改此文并同意引用其博士论文相关内容,热心提供赵微坚先生、杨志宏先生所著珍贵图文资料,在此谨向韩玉芬老师、赵微坚先生、杨志宏先生表示诚挚感谢!
赵微坚:《菱湖风水墩史话》,http://blog.sina.com.cn/s/blog_de683f060102z9bk.html ,2020年9月5日
杨志宏:《回忆水乡古镇——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菱湖》,《水乡菱湖》,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年8月,第90—108页。
附:本博主水生所鱼病研究工作相关博文链接
1.1953年中科院所长会议之解读(水生所所史拾零续八)(2015-07-06)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03235.html
2.《人民画报》报道水生所鱼病防治工作(水生所所史拾零续九)(2015-07-10)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904331.html
3.顾轶凡先生事略(水生所所史拾零二十一)(2017-04-03)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43455.html
4.菱湖鱼病工作站老照片回忆(水生所所史拾零二十六)(2017-09-01)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73732.html
5.纪念倪达书先生诞辰110周年(2017-08-2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072195.html
6.菱湖功业树千秋(水生所所史拾零三十三)(2019-05-17)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179578.html
7.1950年代水生所鱼病防治工作新材料(2021-02-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272245.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