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三十四年《地理》杂志第五卷第三、四期合刊“北碚专号”,收录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编修的“动物志”,前言一页,正文二十六页。细细读来,体会如下。
动物志共分七章:第一章:兽类;第二章:鸟类;第三章:爬虫与两栖类;第四章:鱼类;第五章:昆虫;第六章:软体动物;第七章:其他无脊椎动物。前四章为脊椎动物,后三章为无脊椎动物。
各章篇幅长短不一,内容详略各异。第一章兽类,仅占半页。北碚地域不广,又乏森林,故兽类仅载金钱豹、果子狸、红狐、黄鼠狼、水獭、狗獾、野猫、小蝙蝠、野兔、野猪、短尾鼹等十余种,记载水獭时,特说明嘉陵江上游之渔民,有特别施以训练,用以捕鱼。第二章鸟类,共一百零一种,隶属三十一科,经典的分类描述,篇幅近8页。第三章爬虫与两栖类,四川全省所产之爬虫类,不下四十余种,而见于北碚者,仅十一种;四川所产之两栖类,其种类之繁,为全国冠,而尤以川西多产珍奇之种属著称,而北碚所产者,则与长江中下游各处所产者,无大殊异,共计七种。
第四章鱼类,写法大可玩味,内容很耐咀嚼。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北碚鱼类名录及分类分布情形”,八十种,分隶于五十七属十七科八目,除载学名外,并附各鱼之本地土名。强调三点:1,长江上游特产鱼类,约占全数34%弱;2,鲤科鱼类占最多数,约61%强,与国内各地淡水鱼分布之情形相同;3,本地所产四川虾虎,至目前为止,他处尚未经发现或记载也。第二部分“北碚普通鱼类形体述略”,记载了癞子鱼、黄牌等二十余种,所谓“癞子鱼”,亦称“蜡子”,即中华鲟;“黄牌”,亦称“黄排”,即胭脂鱼。四川渔民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象样。“象”指白鲟。第三部分“本地人对于一般鱼类之认识与传说”。第四部分“能适应特殊环境之鱼类”,特举两例,一是黄鳝及泥鳅对经常水分干涸之适应,一是爬石儿鱼对于激流之适应。第五部分“数种鱼类之生活史”,亦举两例,一是鱼(鰟鮍)蚌之共生现象,一是变态特多之黄鳝。鳝鱼生活史中更有原始雌雄同体现象,幼年时全系雌性,卵巢极为发达,其后经过一个转变时期,呈雌雄同体现象,最后乃完全变成雄性。
《北碚动物志》之一页(述及鱼蚌共生及鳝鱼原始雌雄同体部分)
北碚动物志前言谓,“此志之成,端由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全体研究人员视各人之专门范围,分任工作。”并未署具体人名。我阅读后,则可肯定第四章“鱼类”的主要撰写人员是伍献文、刘建康、张孝威。依据是:1,伍献文、刘建康,口喉部表皮是鳝鱼的主要呼吸器官.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丛刊,1940,11:221-239;2,刘建康,鳝鱼的始原雌雄同体现象.中央研究院动植所丛刊, 1944, 15:1-8;3,脊椎动物组组长为伍献文博士,他们都特殊地注重鱼类分类学,但也研究鱼类生态及生理学。例如张孝威正研究在山水急流中鱼(例如“爬岩鱼”)之生活适应问题,刘建康研究Paradise fish(四川的斗鱼)鳃中氯化物分泌细胞问题,及借鱼类管制蚊子幼虫问题等(摘自《战时中国之科学》(李约瑟著,徐贤恭、刘建康译,上海中华书局1947年)。附加一句,刘建康先生是江苏吴县人,生于1917年,今年已是百岁老人了。本月6日,苏州市吴江区(即原来的吴县)副区长戚振宇、科技局局长季小峰等一行到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商讨双方在水环境保护和生态渔业等方面开展合作事宜,并特意到水生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刘建康先生家中拜访了这位同乡老前辈。
苏州市吴江区副区长一行拜见刘建康先生(前排坐者)
第五章昆虫,分“常见昆虫”“作物害虫”“卫生害虫”三个部分。第六章软体动物,分述腹足类和斧足类。第七章其他无脊椎动物,包括甲壳类、环节动物、苔藓虫类、腔肠动物四个部分,其中腔肠动物中记载淡水水母,亦名桃花鱼,北碚在(民国)三十三年春季,发现于江边江苏医学院址下浅潭中。
1945年12月《地理》杂志第五卷第三、四期合刊上的“北碚专号”,除卷首语外,共九篇分志,即:气候、地质、地形、土壤、动物、人口、聚落、农业、土地利用。1949年杨家骆去台湾,1977年又将这九篇专志,编辑成册,定名《以科学论文方式撰写方志之试验——北碚九志》,在台湾出版。以我个人阅读《动物志》的体会,感觉“科学论文方式撰写方志之试验”这个题目很是贴切。
附识:《北碚动物志》(民国科学史阅读札记之四)在博客贴出后,向水生所副所长胡征宇博士作了汇报,胡指示请所图书馆设法寻找《北碚动物志》全本。经图书馆刘心念老师、梅建伟老师努力,得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存有《地理》杂志第五卷第三、四期合刊“北碚专号”,遂请对方支援。因该期刊物保存状态不宜复印,承对方图书馆老师费心,用手机拍摄“北碚专号”中“动物”部分共二十七页。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