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9月初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高考改革便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虽然在科学网好像并不怎么热,但对高中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而且辐射到小学和初中。其中浙江上海作为先行试点的地区则更是走在前面,各自出台了具体的方案,那么,对上海和浙江的孩子来说,便成了高考改革试验的对象。说实在的,如果我是考生家长,其实是不太愿意自己孩子成为试验对象的,因为有太多不确定因素,而高考将决定孩子上什么大学。虽然上什么大学不见得真的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命运,但还是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跨入社会第一步时候的起点的。
上海和浙江的改革方案出台以后,已经看到了许多分析的文章,包括教育管理部门、高中的老师、考生家长、各类培训机构,都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我大致看了下,基本上教育管理部门都以分析新方案的进步和优点为主,高中的老师是以理解改革方案的实质和提出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策为主,家长却大多表现为担心和迷茫,教育培训机构是在进行各种分析后推出新的攻略培训为主。这倒也符合各自的角色定位。而我这样的,女儿已经进入大学,属于没什么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但可以算对以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的对策比较了解,对应试教育之痛有深切感受的人,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谈谈这个改革。
纵观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应该说都是对《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那些意见进行的具体设计,主要体现出来的改变有几点:一、文理不在分科,以达到学生在文理各学科上的全面发展;二、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机制,给考生多次机会,采取多元评价机制。两地在具体方案中的思路和方向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但某些细节上却有所不同,也许这是为了探索不同方式的优缺点吧。具体看学科分科上,两地的必考科目都为语数外,其中外语可以有两次考试的机会,但选考科目则上海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浙江为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两地都要求考三门选考科目,所以上海为6选3,浙江为7选3,而报考的时候对选考科目两地都规定只要有一门科目符合指定的要求即可。在多考的设计上,则浙江更进一步,对选考的科目考生也有两次考试机会,成绩2年内有效,上海则只能考一次,一次性有效。两地对选考科目的计分都采用了等级制,但所分等级以3分为一档,上海每门满分70分,分11个等级,浙江每门满分是100分,分21个等级。
这个变化最直接的影响,一是对教师来说,除了语数外,其他科目将面对学这门课的两种学生,即学业考和等级考的不同学生,前者通过即可,后者成绩将作为高考成绩。二是对学生来说,将面对两种课程,除语数外,其他的课也是要选定3门高考计分科目。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这种改革能多大程度上达到均衡各学科,让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实如果高校仍是以考分作为主要录取依据的话,那么这种均衡各学科的想法只能是一种愿望,学生的畸形偏科可能更严重。按许多学生的选择看,也许对6选3或7选3科目的选择中,会以自己在什么科目上有拿高分的把握作为主要依据,也许不少人便选择了生物、政治、历史这样以记忆为主的科目,而报考高校的时候便发现许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没资格报考。对高校来说也同样很纠结,对于那门指定必考的科目对某些专业来说就有点为难,比如管理类专业要不要指定?信息类专业要不要指定?有些高校即便指定某课程为必考,比如机械专业、能源专业等可以把物理作为必考科目,但如果一个考生物理成绩其实并不高,却因为政治和历史两门课程的高分而进入该专业,真的是这个专业希望的学生吗?
所以,我认为目前这种改革很可能目标和结果完全不对等,许多改革方案的设计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分析的所谓亮点,只有在真正经过实践检验后才有说服力,而以前在高考的考试科目上已经有多次改革,除了折腾学生和教师以外,其实并没有达到目标。至于许多解读中说到新方案可以达到减负的目的,我更是只有苦笑,特别是像浙江方案中有4门课可以有两次考试机会,那么只要没考到最高等级,估计考生都会选择考第二次的,那个负担不仅没减,而是更重。
当然,高考改革一个很关键的点还要看高校的录取制度会有多少变化,这可能会更大程度上影响到中学的教学,可惜这不可能在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看得出来,而高校恐怕现在还有点蒙,对浙江和上海的考生将如何设定一个区别于其他地区考生的录取政策也会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粗线条录取将可能录取到不适合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如果要通过自主招生考试等途径来筛选,则要花费巨大的考试成本,因为不同专业可能要考的东西都不一样,与以前一个学校搞一种自主招生相比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对考生则更增加负担。而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对学生来说刚进入高中便要确定高考科目,其实还太早了点,学生很难知道自己的兴趣点在哪里。
好吧,我这篇博文分析的都是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因为说亮点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就多泼点凉水吧。因为说了国庆期间要抽空写上海和浙江的高考改革方案的博文,便好像欠了债似的,这篇博文算还债了,没有写深写细,有时间或许可以再讨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