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尼洋河与雅尼国家湿地公园

已有 13286 次阅读 2018-9-21 10:11 |个人分类:旅游相关|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雅鲁藏布江被藏民视为“摇篮”和“母亲河”。在藏语中,“雅鲁”指的是从天上来,“藏布”的意思是江。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发源于西藏西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杰马央宗冰川,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出中国境。尼洋河则是雅鲁藏布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它是林芝市的“母亲河”,又称“娘曲”,藏语意为“神女的眼泪”, 318国道和拉林公路就是沿着尼洋河而建,我们有好几天就在这两条路上跑,一路观赏尼洋河的美景。尼洋河流域是西藏少见的满山翠林、遍野芳草的绿色世界,不同于拉萨、日喀则一带以黄色为基调的漠野景色,那绿水青山的田野风光竟有点类似江南景色,难怪林芝被称为西藏江南。由于尼洋河流域内森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所以河水中泥沙含量少,我们去西藏时正是雨季,雅鲁藏布江的水是浑黄的,竟比我们在青海看到的黄河水还黄,但尼洋河水却是澄碧清澈的,在两江交汇的地方,能看到水中有明显的分界线。

      雅鲁藏布大峡谷,全长504.6千米,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围绕南迦巴瓦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切割出一条巨大峡谷。整个峡谷地区冰川、绝壁、陡坡、泥石流和巨浪滔天的大河交错在一起,地势十分险恶,许多地区至今仍无人涉足。我们是从大峡谷的起点大渡卡村进入大峡谷景区的,这里已经作为景点开发得比较好,浏览也井井有序的,但只是看了大峡谷的一小部分,雅鲁藏布江在这里有一个S形的拐弯,而大峡谷最著名的那个马蹄形拐弯却看不到,不过这里可以看到南迦巴瓦峰。

      南迦巴瓦峰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横断山脉的交会处,海拔7782米,高度排在世界第31位,却是最难攀登的一个山峰。它是西藏最古老的佛教“雍仲本教”的圣地,有“西藏众山之父”之称。其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云雾缭绕,从不轻易露出真面目,所以它也被称为“羞女峰”。南迦巴瓦在藏浯中有多种解释,一为“雷电如火燃烧”,一为“直刺天空的长矛',还有一为“天山掉下来的石头”。 路上导游就告诉我们,能看到南迦巴瓦峰的几率是很低的,何况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雨季,雨雾比平时更多,不过我们运气还是很不错,虽然那天住在一个藏村遇到了停电,我们摸黑在一片混乱中吃了晚饭,但却在晚上看到满天星星,第一次那么清晰的看到一条银河在天上,第二天在村边就看到了南迦巴瓦峰,只是当时早上是逆光,拍照的时候对着刺眼的太阳根本看不清屏幕,只能朝着山的方向乱拍了一通。到了大峡谷景区,南迦巴瓦峰一直都是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但就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一阵风吹开云雾让山峰露了出来,当时只抢到了一张比较完整山峰的照片,马上就又被云遮住了。

       雅尼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横跨林芝、米林两县,海拔2920米,总面积8738公顷。尼洋河和雅鲁藏布江在这一带汇合,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可说是藏在高原深处的一颗明珠。虽然我们只是在途经的一个观景台停了一下,但那壮阔而秀美的景色已经很让人惊艳了。只见水天相连、水草一体、水树相间;河水围着绿洲贯穿其间,组成一幅山、水、树、草、滩交汇的美丽画卷。

       由于雅鲁藏布江、南迦巴瓦峰、尼洋河与雅尼国家湿地公园都是在一条线上的,就把相关的照片放一起了,分享一下。



            

             上面这些照片为雅鲁藏布江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上面这些照片除最后一张外都是南迦巴瓦峰,前面二张已经算最高峰比较明显露出来的了。不过真的很奇怪,别的山峰是经常露出来看得很清楚的,南迦巴瓦峰却总有云雾缭绕。

  

        以上这些是尼洋河与雅尼国家湿地公园的照片,前面二张能清楚看到水的分界线。

        再次吐槽一下网站发文的编辑功能,图片上传我都不敢调大小,空行也是弄不好,在后台看到的与发布出来的完全不对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1135964.html

上一篇:新措:养在深闺人未识
下一篇:私房菜(十二):红糖芋艿汤
收藏 IP: 210.32.148.*| 热度|

25 刁承泰 郑永军 赫荣乔 冯大诚 张忆文 余玲玲 汪晓军 杨正瓴 黄仁勇 汪育才 李东风 王大元 吕洪波 陈小润 刘炜 葛素红 刘钢 李学宽 张国义 曾新林 包德洲 徐向田 徐耀 ncepuztf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19 19: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