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一个外国人如何看中国大学教育的“围城”? 精选

已有 10076 次阅读 2013-6-13 16:34 |个人分类:其他|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中国大学, 如何, 围城, 外国人

      最近,中央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记得该意见刚出台的时候在科学网上也有一阵热议,俺自己因为不属于青年教师,也不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所以对该意见没有多加关注,而这几天,许多新的事件和新闻早已抛出了无数新的热点了。但今天偶然看到一个叫李成贤的韩国人写的一篇文章居然提到了这个意见:《中国大学教育的“围城”》(原文见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0822?full=y),觉得蛮有意思的。李成贤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在美国读书的时候的一个事情:他的一个历史老师是耶鲁大学毕业的博士,也是研究越南战争问题的专家。每次上课,这位老师都要批评美国,比如早期美国人如何屠杀印第安人,西部大开发时如何虐待来自中国的工人,二战开始后如何虐待日本人的后代,等等。当讲到越南战争时,他的专业优势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他会细致入微地讲述美军在越南做过的坏事。每次上他的课,都让作者了解一段新的关于美国“做坏事”的历史。他这种一边倒地批评美国的课,让作者奇怪大学怎么会请这样的老师呢?有时甚至会怀疑他是美国的敌对国家派遣的卧底。后有一次作者问一个同学:“你怎么看这个教授?”同学回答:“我之所以付这么多钱上大学就是为了学习这种真实的历史。他讲的这些内容在高中一般不会讲。如果我们没有自我反思,就会犯与历史一样的错误。”这让作者意识到,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为什么会吸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其原因就在于美国自我调整能力很强,而大学教育则起到了前沿的引领作用。

       有意思的是,李成贤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中国大学学习过,他发现,有些中国人对宣扬美国教育的优势保持警惕,认为这是美国文化入侵的一种方式,是为了搞乱中国人的教育传统,中国孩子会因此失去爱国教育传统。并说明:“理解了这种担忧,就能够理解近日中国政府为什么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按照中国媒体的说法,这是为“鼓励青年教师们建立起对中国发展道路更坚定的信心,让爱国主义在高校里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当局的一种“防范措施”。但他认为,从局外人的视角来看,这样的做法很难理解。中国一方面越来越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越来越跟国际社会融合;另一方面,却总在试图建立一层安全保护膜,就像“围城”一样保护中国大学生,防止他们受到西方思维方式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开展这样的工作,他们专门对大学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教育,目的是把他们培养成“思想工程师”。

       最后的一段话倒意味深长的:美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开放心态,中国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学习的是以“爱国主义教育”包装的“围城心态”。哈佛校长告诉毕业生,你们要“改变世界!”北大校长告诉学生,你们要“服务国家战略。”前者的舞台是世界,后者的舞台是国家。那么,培养什么样的心态更能符合中国传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呢?

        之前俺还真不知道李成贤这个人,所以百度了一下,发现他还写过一篇“三问中国式韩国报道”,其实与这篇文章讲了类似的意思。说到中国媒体经常提到韩国人“很爱国”, “开自己国家的车”、“全民支持国产”,还有亚洲经济危机期间韩国人纷纷把自己家中的金银细软捐给国家等等,其实韩国人并不如宣传的那么爱国,这些例子都是中国媒体夸大韩国人爱国时提到的,都是在给中国人民上“爱国教育”课。中国官方说“韩国人这么爱国”,是想鼓励中国人也应像韩国人那样爱国。没想到我们这么表扬韩国人,他们却并不领情!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699138.html

上一篇:端午纪实
下一篇:六七月成为学生自杀高发期
收藏 IP: 183.157.160.*| 热度|

55 曹广福 刘旭霞 李学宽 徐传胜 曾新林 谢强 李宇斌 吴飞鹏 文克玲 曹聪 苏德辰 黄晓磊 蔡志强 徐大彬 刘波 蔡庆华 陆俊茜 武夷山 韦玉程 葛肖虹 张忆文 赵星 陈安 刘艳红 徐晓 蒋永华 杨宁 陈冬生 李天成 许培扬 陈欢 李世春 吴志诚 黄彬彬 强涛 曹裕波 彭思龙 魏国 王旭阳 董焱章 陈小润 彭友松 杨月琴 科学出版社 EroControl wgq3867 zhoulangxiucai biofans hejiye chenhuansheng dootritiger liudengke123 hupoxju decipherer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