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看到一个报道:“2016年北大清华录取的浙江学霸裸分考进的仅39人”。报道说,2016年,浙江省高三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人数为347人,总数全国第三,这些学霸散落在全省55所重点中学里。根据榜单统计,2016年通过高考裸分考上北大清华的浙江学生仅有39人,其他都是通过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等形式考上北大清华的。而根据相关方面的反馈看,榜单上两校今年在浙江省的取人数是准确的,而裸分考上的人数可能比目前统计的39人更少。
这样的趋势应该是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后越来越明显的,随着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的推行,进入顶尖大学,仅靠高考分数能得到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小了,更有不同高校推出的博雅计划、领军计划等,使得录取更具有灵活性。按说,这样的设计对于改变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录取制度算得一种进步,但另一个事实是,寒门学子要进入国内顶尖高校却越来越难了。
杭州一位高中校长明确说,目前这样的录取方式,对家境普通的孩子考北大、清华是不利的。以自主招生为例,要参加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一般都要学生在学科奥赛中要获奖。奥赛,当然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好成绩基本上都要靠金牌教练教出来的,家境普通的孩子,参加这种培训,可能会有点吃力。一位绍兴重点中学的校长说:“这两年趋势很明显,裸分考北大清华很难很难,必须要靠奥赛。学校请金牌学科奥赛教练,百万年薪不稀奇,我们普通学校怎么请得起?所以北大、清华现在通过学科奥赛提前锁定尖子生,录取学生越来越集中在城里那些重点中学,我们是有想法的。还有,三位一体面试,城市的学生和来自我们小地方的学生站在北大清华老师面前,表现怎么可能一样?”这还是绍兴的重点中学,我在想,如果是更边缘地区的普通中学,又会怎么说?恐怕连说的资格都没有了。
不觉想到前几天看到的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余秀兰的一篇文章:“教育已成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隐秘再生产途径”。其中就提到:教育面前机会不平等的现象很严重,这些教育差距主要是因地域差距造成的,但同时也有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因素,不同家庭背景为孩子提供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差距越来越大。具有较好社会经济条件的家庭会为孩子选择较好的教育。此外,家长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投入也因家庭条件的不同而差距很大,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可以为孩子找家教、选择辅导班和进行各种才艺培训。这些,都导致了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教育成就。
当然,这篇文章关注的并非是高考,而是教育本身在改变个人命运上究竟有多大的作用,但其结论是令人沮丧的,因为,“教育改变命运”这个曾经被大家认可的观念早已没了说服力,上层阶级的父母用权力资本和经济资本为子女提供了最优质且稀缺的教育资源,形成上层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底层社会放弃高等教育这个中产阶级的孵化器,将世代都是蓝领个人。而中产阶级家庭多数孩子在普通大学毕业后将成为低收入的低级白领,要么是城市贫困群体,要么继续啃老。
曾几何时被大家认为还算是公平的高考,早已不再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了,虽然许多顶尖高校都有针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的相应政策,也让少数贫困家庭的孩子成为幸运儿进入了这些学校,但其实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在进入学校后也往往被边缘化,比如,不会用电脑,没有QQ、微信,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就明显减少,在最初的注册、选课等环节也让他们受挫,无论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他们都将感受到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这些差距有些可以通过努力来缩小,有些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缩小的。而在毕业后的求职过程中,其劣势就更加明显。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